• 69阅读
  • 0回复

穷也在山 富也在山——吉林省通化市开发“生态经济沟”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3-30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报道协作网

  穷也在山 富也在山
  ——吉林省通化市开发“生态经济沟”的调查
  马昱华
  近几年,一种新的山区经济开发模式正在吉林省通化市兴起——“生态经济沟”。
  这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突出体现生产与生态内在联系的效益农业开发形式。生态沟的意义在于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有利于发展经济。
  通化市共有土地面积156万公顷,其中山林坡沟地105万公顷,耕地31.5万公顷,分别占总面积的67.3%和20%。农民人均林地面积12亩多,而耕地面积仅为3亩左右。面对“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现状,原来主要依靠返销粮维持温饱的农民对“一亩地两头牛”的生活方式不再满足:只靠“二分田”,何时奔小康?他们把目光瞄向了山坡,决心创出一条利用山林资源致富的路子。
  一些农民先行一步承包了山沟,发展人参、林蛙、养鹿、养牛、栽果等特色产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许多农民纷纷效仿,要求承包沟坡,很快形成了一个开发山坡沟地的热潮。
  农民的积极性促动了通化市有关领导思想的转变。不是大山和沟坡封闭了人们的思路,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而是自己的思想没有解放,观念没有更新。他们深切感到:“穷也在山,富也在山”。通化要想变,必须念好“山字经”,唱好“特产戏”。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山地资源,有关领导亲自上山踏察,了解全市可开发利用的沟坡地情况,合理规定生态沟的长度。按2.5公里长为一个生态沟统计,全市共有生态沟1350个。市委市政府根据本市实际,对发展生态沟作出了总体规划,并于1994年制定了《通化市长白山生态经济开发工程》,简称“175工程”,即建设保护1000条生态沟、开发利用70万公顷山林资源、年纯收入5亿元。还明文规定:对25度以上的坡地要退耕还林、还草、还果。
  通化县金斗乡北沟村农民方辉承包两条沟,放养林蛙、饲养梅花鹿、黄牛、养鱼、种植人参、西洋参、荒山造林等,年收入达70万元以上。他还投资200万元建立了人参加工厂。仅1997年就获利100万元,上缴税金12万元。
  原通化县保安公司陈玉祥1997年到四棚子乡承包一条沟,投资300多万元,在沟内修建两座水库,用于开发水田,种植旱田和植树,还投资500多万元成立了一个公司,从事河蟹、养鱼等生产,年收入50万元以上。
  通化市开发生态沟、发展效益农业的模式,不仅富了农民,也富了乡镇。目前,全市已封沟1282条,达到立体开发的1038条,年产值实现6.2亿元,90%以上贫困村实现脱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