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0阅读
  • 0回复

“朱老忠”的家变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4-07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朱老忠”的家变了
  徐峰 何伟
  千里堤,锁井镇,朱老忠……长篇小说《红旗谱》中讲述的30年代以“高蠡暴动”为背景的风云故事,经久不衰。故事发生地锁井镇的原型——河北蠡县留史镇,而今发生的变化想必令“朱老忠”也会吃惊:这里已是富甲一方的“天下皮毛第一都”,而朱老忠的后代也大都成了驰骋商海的“老板”了。
  大地回春,我们沿着蜿蜒曲折的千里大堤,走进冀中平原的留史镇。一座座厂房,一排排店铺,一张张笑脸,给古镇抹上繁忙喜庆的景象。书中描述的那个土街砖巷已无踪可觅。镇上的年轻人自豪地夸耀,如今3万人的留史镇,可是闻名河北的百强乡镇。老人则忘不了半个世纪前的穷模样。
  留史紧挨的潴龙河,常年决口发水灾,周围是白茫茫的盐碱地。当年朱老忠率领生活无着的乡亲们砸官盐店、反“割头税”,自是情理之举。倒是还有不少庄户人家靠传统的皮毛加工手艺维系生活。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回忆,先是闹鬼子、打老蒋,后是割资本主义“尾巴”,仅有的致富门路皮毛业也靠不上了。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皮毛业在留史镇才又红火起来。
  留史人最初是靠皮毛贩运起家的。骑着“大水管儿”(一种超大载重量的自行车)到林场、牧区买回皮子,摆到集上的街边去卖。开始时一趟赚几十块,后来是几百块,再往后竟然是一汽车。当年交易最红火的那一段老街,已变成栋栋新房的住宅小区。留史村的村支书孙平均告诉我们:10多万人摆地摊交易皮子,又脏又乱。县里投资盖起了占地70亩的市场,后又扩大到140亩,以其规模被定为国家级皮毛专业市场。1994年以来,这里相继举办过四届全国皮毛交易会。这里的皮毛品种达130多个,占全国有价值皮毛大类的80%,成为亚洲最大的皮毛集散地之一。
  出现在我们眼前的皮毛市场,是宽敞明亮、秩序井然的交易大厅。国家支持、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各项政策接连出台,使许多过去的皮毛贩子摇身一变成了老板,中泰集团总经理刘彦忠堪称代表。步入“中泰”,欢迎您的是绿树环绕的水池喷泉。高大气派的办公楼里,走出的是衣着和谈吐与传统农民截然不同的新人。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通过因特网交易的“老总”不无自豪地说:每年芬兰的国际皮毛交易会、香港的皮革裘皮展销会他都要参加,购销额在亿元以上。算来,他已是朱老忠的孙子辈了。世代农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对他们来说早已实现,“万元户不算富,十万元刚起步,百万元户挨着住”,连毕生盼富的朱老忠恐怕也要咋舌了。
  日前,这个华北平原上的星星小镇,被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朱老忠的后代正用比先辈更高更远的胸襟续写讴歌新中国的另一部《红旗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