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西盟山上的贸易小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5-09
第6版()
专栏:

西盟山上的贸易小组
在云南西盟山与祖国内地相连的地方,到处是重山峻岭,交通极为不便。从普洱用牲口驮运物资到西盟山,需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居住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经常吃不到盐巴,那时候,市场上的盐巴没有一定的价格,通常一坑谷(合六斗重七十八老斤)只能换四斤盐,三十老斤的生姜,只能换到四两盐巴;在曼勃龙街子上曾有三十六斤稻谷换一斤盐巴的。
自从一九五二年十二月间,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区贸易公司在西盟山头成立了贸易小组的那一天起,住在西盟山区的佧瓦族、拉祜族等兄弟民族生产和生活就发生了变化。许多年来很少吃到盐的西南边界各族人民,现在能够经常吃到盐了。多少年堆在山区的土特产品,靠着贸易小组的收购运送出去了。
西盟山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地方。那里,有丰富的矿藏,有丰盛的稻谷、黄豆、荞麦、芝麻,有苏子、火硝、肥猪,还有色黄汁甜的黄果。那里,差不多每户都有几棵黄果树,每年冬季,仅西盟附近十几个寨子的黄果上市量就有四万斤左右。
春天来了,贸易小组驮了盐、花布、火柴等物资到南霞寨子去,仅仅一天的时间,寨子上的兄弟民族拿出一万二千多斤稻谷,换回了大量的盐巴和花布。当姑娘们把色彩鲜艳的花布披上自己的肩膀的时候,周围群众为着她们的幸福而高兴。年老的大娘们用羡慕的口气说道:“我们在年轻的时候,连破片也难穿上啊!今年你们穿上了花衣服,多幸福啊,我们要多多生产来报答毛主席的恩德啊!”第二天贸易小组的同志们正在准备驮子回西盟山的时候,南霞寨子的群众热情地摘了鲜艳的鸡冠花,插在同志们的小口袋上。他们扶老携幼送了又送,一直送了四里多路才停了下来,站在高处挥手送别。
在生产日益增长的情况下,西盟山贸易小组的任务更加繁重了。一九五四年,他们驮运了二十万三千一百多斤盐,二百九十七匹棉布和花布,二百九十七件土布,三万三千三百多盒火柴。但是,他们并没有满足以往的成绩,一致表示今后要加倍努力,保证做好收购供应工作,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逐步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使美丽的边疆更加美丽。   官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