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阅读
  • 0回复

昆洛公路上的女民工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5-10
第2版()
专栏:

  昆洛公路上的女民工队
  本报记者 刘时平
从云南昆明通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的公路在去年年底通车了。这个公路是由各族人民组成的民工队修成的。在这些民工队中,有一支由各族妇女组成的民工队,她们创造了光辉的劳动成绩。
一九五三年三月以前,男女民工是混合编在一起的。“三八”节的前一天,妇女中队才正式成立。开始编队时,她们都有些不大相信自己的力量,怕不能独立工作。后来在“红五月”劳动竞赛中,她们在黄庄单独铺了一段路,比男民工们还铺得细致平坦。施工局曾经组织过一次铺路表演,妇女中队受到了参加表演的人赞扬。从此大大提高了她们的信心。
这些来自农村的劳动妇女,在工作的过程中,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全中队二百二十七个女民工,只有一小部分人念过书。初来的时候,许多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可是现在已经没有文盲了。十八岁的李惠英,从前不识字,现在已能写信、看报、计算土石方了。
李惠英是哈族的一个支系布都人,她参加筑路工作时才十六岁。因为她工作积极,善于团结别人,领导上委派她担任少数民族民工较多的一分队分队长。从她到一分队以后,一分队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出勤率曾达到百分之九十九。工作中,她能依靠积极分子带动群众,完成任务;生活上也很热情地关心群众。有时,生病的同志看见别人高高兴兴出去工作,自己躺在床上觉得很蹩扭,李惠英就想各种方法安慰她们。每逢出工以前,她总是坐在病人的床边,给病人盖好被,倒杯开水。收工回来,也同样去照顾病人。女民工容易生脚痛病,有时候卫生员忙不过来,她就背着病人去大小便。晚上,大家都睡觉了,她还不睡,一张床挨着一张床检查:蚊帐没挂好的,她给挂好;被子踢开了,她给轻轻地盖上去。有人碰到困难,或者思想上有问题,闹情绪,她就同人家躺在一张床上,说得别人心服口服了,才去睡觉。
在女民工队中,另一个和李惠英同样闻名的人,就是汉族人苏明志。她能刻苦工作,热心创造。南方的雨季是个讨厌的季节,苏明志在雨季里坚持工作,还创造了“摇篮倒土法”。原来,民工们倒土时要歇一歇,望一望,耽误很多时间;后来苏明志想出一个办法,扁担不下肩,两手握住扁担的挂钩向前摇动土篮,就可以把土倒出去。从此由一分钟挑两挑土提高到五挑。因为她工作有很多成绩,领导上委任她担任了五分队的队长。
像李惠英、苏明志的事迹,在女民工队中、在各族妇女中并不是绝无仅有的。
李惠英和苏明志都是雇农的女儿。李惠英在六岁时,母亲被生活所迫,吐血死了。她的爹爹为了养活她们姐妹俩,给地主帮工,时常挨打受骂,还养不活一家人。李惠英从小就住在姐姐那里,每天清早,天一亮就出去给地主家背猪食、放牛,讨饭吃。冷天耐不住了,就捡人家扔掉的破烂衣裤穿。那种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一直熬煎到解放。苏明志幼年时父母双亡,小时候也是给地主放牛的苦孩子。
由黑暗里走出来的人,是特别珍惜光明的,李惠英和苏明志在解放后十分热爱新的生活。参加筑路民工队后,她们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并于一九五三年九月间,先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她们曾经宣誓道:“公路没修通,决不回家!”
在女民工队中,不同民族的民工们在一起劳动,大家团结无间,而且同当地各族人民的关系也十分亲密。有一次黄庄乡文书的爱人王连仙把脚杆跌断了,两、三个月不能走路,女民工们利用卫生假的空闲,轮流给王连仙家挑水、煮饭、喂猪、扫地、带娃娃。因而,当她们离开黄庄时,当地妇女们连夜蒸粑粑,煮糯米饭送她们,还给她们绣了一面“提前完成光荣任务,妇女先锋”的黄缎锦旗。王连仙听说她们要走了,哭得眼都红了。临别那一天,清早起来就抱着娃娃站在门口,睁圆两只眼盯着她们,一直到看不到她们的背影,才拭着眼泪,慢腾腾地走回家。村子里的老大妈们,带着娃娃,跟着走了半里路,还拉着她们的后襟,恋恋不舍地说:
“你们抵得亲生儿女一样好,怎舍得你们走!”有的人硬把糯米饭、炸粑粑、腌咸菜,塞在她们的口袋里,让她们带到路上吃。她们就这样由一个工地转向另一个工地,直到胜利完成任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