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阅读
  • 0回复

改革:路在何方——发自全国排球联赛总结会议的报道(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4-26
第8版(体育)
专栏:

  改革:路在何方
  ——发自全国排球联赛总结会议的报道(续)
本报记者 汪大昭
  如果看重大赛事成绩,中国排球的辉煌无疑是以女排登上世界排坛顶峰为标志的。人们现在担心排球下滑,因为毕竟女排早已不是世界冠军了,眼下又看不出任何再现辉煌的迹象。但是,如果从更宽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中国排球的发展绝不是用国家队大赛的佳绩就能排除险情的。两天的会议上,有人呼吁中国排协赶快改变观念,建立以俱乐部为经营主体的排球市场运行机制;也有人放言再看不到排球管理体制的质变,就不“玩”了。几乎没有人对中国排球的现状感到满意和乐观,可是,中国排球的出路又在哪里?
  为便于会议代表讨论,中国排协拟出20多个议题,顶数俱乐部老板们所在的小组发言踊跃、讨论热烈。永安俱乐部代表王家亭说:“我们山东女排本来就是扩军上来的,一个赛季打完,又降下去了,但是让我觉得悲哀的不是球队降级。排球联赛的票价一跌再跌,直到敞开大门也没人看,最终只有组织学生看球,可赛季又赶上学校考试。我跑遍9000万人口的大省,想找一个有排球基础的地方当主场。无奈全省也没有几支基层排球队,大部分业余体校都取消了排球班。省里招收排球学员,才7个人报名。引进的两名外籍球员,以为是俄罗斯国家青年队的,哪知人家是俱乐部青年队,水平不济,只好退回。联赛不激烈,没故事,太冷清。山东人都知道足球有个宿茂臻,篮球有个巩晓彬,排球有谁?企业帮助排球发展,图的不是争第一,而是吸引观众。没有观众就不成其为市场,没有市场也就不可能成为一种产业。”
  江苏应当算是排球发达地区,仪化女排的旗号已经打了11年之久,至今仍不是实体。总教练邹志华认为,企业一直甘当赞助商,掏了钱就等回报,今年的决赛有300多名南京球迷去上海客场助威,老板高兴了。但赞助与经营是两码事,球队每个赛季去要钱,解决的仅仅是参赛经费,日子怎么过,跟谁过,都是对付一年再说下一年。市场和成绩两头下滑,留给排球的机会和时间已经不多了。
  四川男排曾经是联赛改革以来的三连冠,先后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合作,开端良好,结局凄凉。一度拉来的钱不少,而俱乐部建设却谈不上,这个赛季居然倒退到“计划”体制中去了。他们的代表直截了当地提出,举办联赛不只是运动项目发展的需要,而首先是市场的需要。中国排协有意将男女队赛期错开,赛季拉长对联赛总冠名赞助有利,可俱乐部并不受益。明年的联赛一结束,马上就打全运会预赛,联赛成了全运会预赛的热身,哪个俱乐部都不会引进全运会不能上场的外地球员,也不会放走准备打全运会的球员到别的俱乐部去,人才市场如何打开呢?
  足球开会有四五百记者采访,篮球到处躲着记者开会,排球开会则少有记者采访。运动项目的职业化离不开商家的运作和传媒的推广,这两方面缺乏积极性,谈何职业化?会议下发了注册参赛规定和俱乐部球员转会规定,开宗明义写着是发给“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训练部门”的,好像根本不关俱乐部什么事!上海有线俱乐部男女排双双夺冠,俱乐部的张大钟觉得反而增加了负担,因为成绩越好,不是经营的条件越好,而是赞助费要得越多。他呼吁中国排协不能等俱乐部成熟了再改革,而是用改革催化俱乐部的成熟。
  中国排坛也有极个别的俱乐部多少能够赚点钱,八一金汉王俱乐部甚至有权决定主教练的去留,但是一花独放的局面是不能长久的。足球进入火热的盛夏,篮球迎来春天的生机,中国的排球还要等下去吗?
(本报萧山4月23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