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生态建设莫“轻”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4-27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专栏:记者来信

  生态建设莫“轻”草
  “西部开发把以植树种草为主的生态建设作为根本和切入点,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现在普遍存在一种倾向——重林轻草。”记者日前在内蒙古采访时,当地的许多干部群众提出这个问题,值得重视。
  据内蒙古畜牧厅草原处处长吴宝山介绍,内蒙古拥有草原植被面积7880万公顷,占自治区总土地面积的67%以上,相当于森林植被面积的3.5倍,是内蒙古占绝对优势的生态系统的主体。据了解,天然草原是在西部地区面积最大的土地类型,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0%,分别为农田和森林的十几倍。西部地区草多于林,是千百年来自然选择的结果。西部大多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决定了草原是这一地区生态系统的主体。
  研究表明,天然草场有较高的渗透率,对于防治水土流失、涵养土壤中的水分、减少地面径流的流失具有显著的作用。根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测定资料,草地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明显高于林地。在广大干旱半干旱区,种草还具有易种植、易成活、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的优势。实践证明,种植多年生牧草,既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又可打草养畜、增加收入,生态、经济效益双得。
  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颇,草原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在退耕还林还草的过程中,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种草无形之中被弱化,甚至被忽视。据权威部门对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县的调查,还草的比例微乎其微,许多地方一棵草都没有种。
  为此,专家呼吁:无论是从发挥生态效益的角度,还是从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还是从防沙治沙防治荒漠化的角度,都应把种草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要尽快改变重林轻草的倾向,在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中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合理搭配牧草、灌木、乔木的比例,以求得最佳的生态效益和最好的经济效益。
本报记者 赵永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