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深挖穷庙里的“富方丈”——关于国有企业“非正常亏损”现象的剖析与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1-11
第11版(党的建设)
专栏:本期特稿

  深挖穷庙里的“富方丈”
  ——关于国有企业“非正常亏损”现象的剖析与思考
  本报记者 郑宏范
  编者按: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就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创造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纪检监察机关深入剖析非正常亏损企业,查处“穷庙富方丈”,可以清除“蛀虫”,铲除腐败;同时,剖扶结合,建章立制,亦可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剖亏”,不失为纪检监察机关服务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企业亏损,应当问个究竟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然而,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亏损企业的增加,亏损额的增大,下岗职工的增多等,已成为影响、制约改革深入、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当前,一些企业亏损的原因有很多,如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产销不对路等等。但不容忽视的一面是,在亏损企业当中,有不少并非属于上述情况,而系人为因素所致,即非正常亏损。
  在这方面,有许多例子触目惊心。
  ——浙江湖州市东风丝织厂始建于1955年,年生产绸缎能力340万米,曾是省级先进企业。1994年以来,这个厂经济效益急剧下滑,至1997年12月底,累计亏损2400多万元,负债达8000多万元。经查,原厂长汪建民侵吞公款数十万元,原财务科长周跃影受贿2万多元。另外,该厂下属某公司负责人也接受了大量的人民币、美元贿赂。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自行车经销公司原经理李兰宝,失职渎职致使企业管理混乱,丢失自行车600多辆及电视机、电冰箱等商品共计价值42万余元,造成企业严重亏损。
  …………
  一些企业的家底本来就不厚,靠精打细算方能维持正常运转,如此人为地折腾,怎能不一蹶不振?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目前,非正常亏损企业的原因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经营管理者独断专行,随意决策;第二,经营管理者官僚主义,失职渎职;第三,管理混乱,企业资产跑、冒、滴、漏现象严重;第四,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挥霍、侵吞国家、集体资产。
  亏损企业暴露出的诸多问题表明,消极腐败现象的存在,是造成企业非正常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
  “剖亏”惩腐,铲除企业“蛀虫”
  当前,在一些企业中存在的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挥霍公款、铺张浪费等现象,阻碍企业发展,激化干群矛盾,影响社会稳定。腐败不除,企业难兴。纪检监察机关要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就应当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主动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纪检监察机关“剖亏”惩腐,下大力气解剖非正常亏损企业,查处“穷庙富方丈”,不失为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
  “剖亏”工作,如何进行?根据一些地方的实践,纪委牵头,审计先行,联合办案,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步骤。
  开展企业“剖亏”,必须发挥纪委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与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的配合。发生在企业的经济案件情况复杂,犯罪手段狡猾,办案难度很大,如果单靠纪委单枪匹马,往往难以突破,甚至顾此失彼,达不到预期目的。解剖非正常亏损企业,查处“穷庙富方丈”必须要由纪委、检察、审计等部门共同参与、协同作战、优势互补。而纪委在这当中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联合办案中发挥应有的牵头、组织、协调作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由纪检监察机关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组成“剖亏”工作办公室,确定“剖亏”重点企业后,先由审计部门通过对企业财务收支、生产经营情况等进行全面审计,从中发现问题和案件线索,再由纪检监察机关会同公、检、法等部门联合办案。相关部门联动,各级领导干部高度重视,收到了实效。
  江苏省常州市在“剖亏”工作中,通常设立这样几个工作小组:一组负责接待职工来信来访,一组负责财务审计,一组负责查办案件,环环相扣,环环深入,增强了工作的力度。
  造成企业非正常亏损,最直接最主要的是人为因素,特别是极少数企业领导干部以权谋私、中饱私囊、侵吞国家资财。因此,剖析整顿非正常亏损企业,就应当深挖企业“蛀虫”,清除腐败分子。
  内蒙古电缆厂是呼和浩特市大型重点企业之一,利税大户,固定资产9500余万元,年工业总产值逾亿元。这里1993年前每年赢利300万元左右,1993年却亏损15万元,1994年亏损34万元。经对这里进行剖析发现,该厂涉及违法违纪问题的干部面广人多,存在以权谋私、贪污挪用公款、经营管理混乱、盲目担保、资金外流等严重问题。经过3个多月的调查,查出违法违纪人员15人,移交司法机关处理13人,收缴赃款23万元,追回赃物价值53万元,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83万多元。
  1997年,江苏常州市纪委、监察局在对常州增强塑料厂剖亏时,通过职工提供的线索,查清了该厂厂长、副厂长和供销科副科长等多人的违纪事实,并对其中的5人立案查处。企业“蛀虫”被挖,干部职工心齐气顺,工厂当年就实现扭亏为盈。
  剖扶结合,焕发国企生机
  解剖非正常亏损企业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查处“穷庙富方丈”使企业扭亏,求得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就办案而办案。“剖亏”是手段,深化企业改革,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健康发展才是根本目的。因此,通过“剖亏”,不仅要查明企业亏损的原因,也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堵塞漏洞,整顿秩序,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调动企业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使企业重新焕发生机。
  ——以剖促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解剖非正常亏损企业过程中,实事求是地帮助企业分析亏损的真正原因,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把“剖亏”中发现的管理漏洞,及时反馈给企业主管部门。据报道,江西省宜春市纪委、监察局在查办市风动工具厂、磷肥厂、酒厂原负责人违法违纪案时,发现最容易产生腐败的环节就是原材料购进、财务支出等方面。因此,他们建议在全市企业中推行原材料采购集体会审制、生产成本限额制、产品销售买断制、企业会计委派制“四项制度”,使企业的内部管理得到有效加强。
  ——以剖促教。在开展“剖亏”的同时,注重利用典型案例及有关当事人的现身说法,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职工进行法纪教育。浙江省湖州市纪检监察机关突破该市第一服装厂案件后,在厂里召开现场会,让原厂长等违纪违法人员走出来现身说法,将自己违法违纪的情况向干部职工进行通报,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以剖促改。结合剖亏,指导企业深化改革。江苏省纪检监察机关在实践中,对扭亏有望的企业,帮助他们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个别亏损严重、恢复生产困难的企业,帮助他们通过破产、兼并、租赁、拍卖等形式,重组生产要素,盘活资产存量。江苏天辰公司“剖亏”前累计亏损1700多万元,“剖亏”后,工厂在“剖亏”工作组的帮助下,加强管理,健全制度,凝聚人心,迅速实现了扭亏为盈,1999年实现利税362万元。
  更为重要的是,“剖亏”还帮助我们明晰了深化国企改革急需加强的几项重要工作:
  第一,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加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解决企业亏损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从“剖亏”中不难发现,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许多非正常亏损企业,由于旧的制度已经打破,新的制度又没有完全建立,因而使腐败分子钻了生产、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的空子。
  第二,改革用人机制,选好企业领导者。从“剖亏”工作中看到,一些企业之所以垮掉,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领导人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奢侈腐化、严重官僚主义失职渎职,使得原本好端端的企业陷入困境。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广开渠道,加强考核,真正把党性强、作风正、懂经营、善管理、受群众拥护、有强烈敬业精神的人,选聘到企业领导岗位上。
  第三,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强化监督制约机制是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遏制腐败现象、治理企业非正常亏损的治本之策。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要从体制上有针对性地强化企业监督制约机制,充分发挥监督职能,保证企业廉洁经营。要通过完善职工代表大会、民主评议、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强化对企业法人代表的监督。要建立企业决策监督机制,通过科学的决策程序,促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实践证明,解剖非正常亏损企业,查处“穷庙富方丈”,是纪检监察机关围绕经济建设中心,直接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以“剖亏”为切入点,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必将会给企业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