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呼唤“师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4-28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呼唤“师德”
 刘成友
  最近,看到一些教师体罚和侮辱学生的报道。有的教师因为学生考得不好就让班上同学打该生一记耳光,有的学生因为迟到而被强行扒下裤子。这种行为,虽属极个别现象,但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极大伤害。这些事发生在理应为人师表的人民教师身上,是极不应该的。
  所谓“师德”,是指教师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既包括个人品德,也包括职业道德。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担负着教书育人、使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任务。祖国的花朵、社会的栋梁是靠他们浇灌和培养的。因而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尤其重要。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有资格为人师表,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影响学生。在家里,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者;在学校,教师是孩子的表率,其言行举止,甚至兴趣爱好等,都会对年幼纯洁的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像上述那些打骂并侮辱学生的老师,自己为师不尊,又怎能教育好学生呢?
  当然,即使是体罚和侮辱学生的老师,除极个别属于人品极差的以外,多数老师本意是好的。他们希望学生遵守纪律,认真学习,提高成绩,成器成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无论如何不能采取体罚和侮辱的办法对待学生。实践证明,方法不对头,效果只能适得其反。作为老师,首先要认识到,孩子毕竟是孩子,其天性中都有调皮的一面,教师应该以宽容之心循循善诱,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而不是打骂和体罚;其次,要理智地对待孩子们的缺点,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孩子呢?求才心切可以理解,但同时要明白,并不是人人都能名列前茅,考上大学。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教师应给孩子们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由于恨铁不成钢而打骂或侮辱学生。
  “育人者先育”这虽然是老生常谈,但确实揭示了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想,要让学生们堂堂正正做人,教育者首先应该堂堂正正做人。好的教师,应在工作中做学生的引路人,在生活上做学生的好朋友。育人,还要尊重人、理解人,要充分地照顾到每个孩子的个性和自尊心,在师生之间架起沟通感情的桥梁,系起传送知识的纽带。
  当前,教育界在贯彻“减负精神”的同时,正深入开展教育问题的大讨论。广大教师应以此为契机,端正教育思想,破除陈旧观念,注重自身修养,树立良好师德,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的光荣任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