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为当代“华佗”留档——读《当代名老中医风采》画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4-28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专栏:

  为当代“华佗”留档
  ——读《当代名老中医风采》画册
范敬宜
  华佗是什么长相?扁鹊是什么风貌?世界上已经无人能够回答。连善于摹状绘影的史官司马迁和画师吴道子,都没能给我们留下一点形象资料。后人只能凭着自己的想象去为这些祖国伟大的医学家造像,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医学史的一大遗憾。
  现代摄影技术的发展,本来可以弥补这种遗憾,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有组织的采集和整理,长期以来在中医文献领域还没有一本完整的名医影录。许多当代著名中医还没有来得及留下他们的音容笑貌,就相继谢世,和他们的丰富经验一起湮没,留下了新的无可弥补的遗憾。
  终于,有两位中年同志挺身而出了。他们是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的王琴和朱建平。为了贯彻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一九九○年六月作出的《关于采取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抢救著名老中医药专家的生平资料,他们在极其简陋困难的工作条件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我国中医史上第一部著名医学家画册——《当代名老中医风采》,为现代医史文献研究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在这本画册中,集中展示了当代四百五十三位著名中医药专家治病救人的风貌。所选照片,多数为作者历尽艰辛、自筹经费、亲赴全国三十三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有关医疗单位、院校实地拍摄;文字则突出特长,简明扼要。图文编排独具匠心。整个画册集科学性、艺术性、资料性、实用性于一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整个画册体现了及时“抢救”的特点,入录的老专家多届耄耋高龄,其中最年长的为九十六岁,有些老专家在拍摄几天之后就溘然长逝。如果不是这样只争朝夕,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难能可贵的是,两位编著者在工作过程中对祖国医学遗产高度负责的奉献精神。在人像摄影上已经卓有成效的王琴,本来可以凭她的特长获得更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机会,可是她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把全部精力默默无闻地贡献给了抢救祖国中医药文献资料的事业。从事文字编辑的朱建平同样如此。仅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钦佩了。我曾经为摄影工作者写过一首诗,其中两句是:“凭谁留住光与影?神镜一闪成永恒。”这同样可以转赠给两位画册的编著者,因为他们留下的永恒,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世代健康和幸福事业的永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