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1阅读
  • 0回复

网络给出版业一个惊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4-28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网络给出版业一个惊喜
本报记者 杨 健
  电子商务的热浪铺天盖地,让本已偃旗息鼓的网上书店“死灰复燃”,且有越燃越旺之势。一个多月以来,随着席殊创立“旌旗”、科利华开通“全国购书网”、书生科技公司创办“书生之家”,加上此前已有的“当当”、“北京图书大厦”、“人民时空”等大大小小的网上书店,全国类似的站点已达近百家。
  实际上,将这些“网上书店”称作图书网站似乎更准确一些,因为它们中的很多站点,业务已经涉及出版、印刷、发行、零售的全过程。由于国内目前电子商务环境发育的不成熟,对于这些图书网站的营利模式还存在诸多疑问。在这里,姑且让我们放下这些争论和疑义,看一看网络的出现对图书出版业的深远影响。
  “网站内容的搜索技术,彻底改变了图书柜台的陈列形式”,乐友网站虽然不以图书销售为主,副总裁龚定宇依然对此津津乐道,“以前进书店,我们会发现它们大多是按图书编目的方式陈列样品的,而像三联、商务这样的大出版商,会有自己的图书专柜。同时,为了突出重点图书,店主又会将它们堆码在相对显眼的位置。这样的结果,是让购书人眼花缭乱,逛一遍下来,累得人头晕眼花。”数据库检索技术的出现,可以根据购书人的兴趣,对网站中的图书任意编排,“你敲进去‘毛泽东’三个字,所有关于毛泽东的图书就呈现在你的面前,不管它是属于哲学、社会科学,还是人物传记。事实上,每一条检索路径都相当于对店内图书的一次重新陈列,这是以往任何书店都做不到的。”
  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朱永勤小姐上大学时,学的是编辑学专业。在课堂上,老师告诉她,美日等国的图书发行都能做到精确控制,某一本书一天之内在全国销售了多少,到下班的时候就能统计出来。后来去出版社搞发行的朱永勤对此羡慕不已。而随着网站的开通,各家书店将POS机与出版商的网站相连,这一点对她来说已经不再是难事。不仅如此,编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与潜在读者进行沟通,以确定某一选题图书的印数,从而克服过去依靠新华书店征订来估计印数所造成的较大误差。
  网上信息通道的建立,不只是解决了征订的问题。3年前,科文公司的李国庆开始了艰苦的可供书目编制工作——靠人工的方法把各大出版社和书商的库存书目、新品书目收集起来,然后刻成光盘,卖给需要这些信息的图书馆、书店等。从做可供书目起家,如今他已经成为当当网上书店的联合总裁,仅在他的书店里就有20多万种可供图书。而人民出版社的“人民时空”网站,更是联合了280多家出版社,把它们的最新数据和内容在网上实时更新。“发行”这个过去极难把握的“黑箱”,随着网络的普及,正一天天变得透明起来。
  “透明”就意味着“可控”。博库网站的首席执行官徐贝告诉记者,在他们的网站上,甚至可以实现“按需出版(PressOnDemand)”:如果你看上了新出版的几本中文、英文或日文图书中的某几个章节,博库会按照你喜欢的版式,为你节选、翻译、设计和出版一本完全个人化的新书。说到这里,徐贝拿起一本大字本的《西游记》告诉我们,这本从网上下载的小说,成本只有6元人民币。
  在徐贝那儿,记者还看到了一种液晶屏幕的电子书,不到1公斤的重量,可以一次存储20部长篇小说的容量。即使是那些喜欢引经据典的学究们出差,带上这样一本书,也很可以抵挡一阵了。而资料内容的录入,只需把网络联线往书上一插,就这么简单!
  正因为内容的获取如此容易,大多数书商都不敢把图书的全部内容在网上公开。“书生之家”这下可以大显身手了。董事长王东临领导开发的系统,可以放心地将所有内容放到网上,别人却无法“拷贝”走。“购书前自由地浏览全书,是许多读书人的习惯,但很少有人能花十来个小时在网上坚持把一本图书读完。‘书生之家’的任务,就是为网上书店提供这种‘翻翻可以,复制不成’的服务,增加网站的吸引力。”
  有了“博库”和“书生之家”的这些技术,学术专著出书难的问题应该可以解决了。把作者的书稿压缩加密以后放在网站里,谁愿意掏钱买,就解密之后卖给他——无论他是订购电子版还是纸介版本。那些读者面很窄的鸿篇巨制再也不用担心“平时占库房,急时找不着”了,它的“库存”永远只有一本,而只要有一个读者,它就可以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
  这就是网络给我们的惊喜。而它对传统出版业的影响,还远远不止是这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