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3阅读
  • 0回复

文化创新之路——读《罗工柳艺术对话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4-28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文化创新之路
  ——读《罗工柳艺术对话录》
潘 峰
  以对话录的方式来谈艺术家的创作与理论,在学术界并不鲜见,影响几代人的《歌德对话录》以及《苏格拉底如是说》等经典学术著作,就是以这种文体传承知识的范例。我国当代执油画界牛耳的一代宗师罗工柳老,既是一位在创作实践上取得非凡成就的版画家、油画家,又是一个胸有博大经纶、理论成就卓著的艺术大师。山西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罗工柳艺术对话录》,正是从这两方面展现了罗工柳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
  罗工柳是中国现代油画大家,以革命历史题材的油画《地道战》、《整风运动》而确立了他在油画界的地位。在他的创作生涯中,一直在救亡与艺术、东方与西方、诗书画这三个问题上摸索,寻找处理这些矛盾的结合点。救亡与艺术的矛盾解放前最突出,东方与西方的冲突“文革”前最尖锐,诗书画的融合是他“文革”后着力解决的问题。在对话录中,罗老从“谈路”、“谈土”、“谈洋”、“谈变”、“谈识”、“谈异”、“谈胆”、“谈意”、“谈气”和“谈法”这十个方面,纵谈自己对于这三大问题的艺术见解。这其中,关于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构成了罗工柳艺术思想体系的核心。30年代,罗先生受鲁迅倡导的木刻运动的影响从事木刻创作,后又逐渐向油画进军,并吸收西方油画的优点,揉进自己的创作方法,形成了中西合璧、洋为中用的风格。漫长的实践中,罗工柳更深地理解了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内涵。木刻自东欧传入中国后,迅速遇到了如何为中国民众接受的问题。因为木刻突出明暗和光影,刻法以阴刻为主,其艺术效果无法适合中国民众的审美习惯。早在30年代末,罗工柳就有意识吸收民间年画水印套色的有利因素,及篆刻艺术中的阳刻手法,将木刻改为用线条表现,以阳刻为主。在题材上,他大胆突破限制,将“参军”、“支前”、“织布”等民间活动纳入表现范围,深入农村,表现农民,以乡土生活气息构成了突出美学风格的巨大艺术浪潮,有力地拓展了木刻艺术的题材内容。从这方面说,罗工柳正是纯粹的中国木刻艺术的创立者。
  在《对话录》中,罗工柳认为关于艺术的民族性要注意两方面:其一是在内容上坚持自己的民族性特征,其二是从艺术形式上保持民族特色。以自身论之,罗工柳从四个方面汲取营养:民间艺术、中国文人画传统、中国古代壁画、中国书法艺术。罗老谈艺,特别重“变”,在“谈变”一章中,他谈到艺术一定要向前发展,在新旧世纪之交,“变”的更重要的根据是大的文化环境——新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正在兴起的大环境。
  聆听智者的对话是一种精神的升华,为我们打开了通向文化创新之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