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探寻地下的宝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5-11
第2版()
专栏:

  探寻地下的宝藏
  易烈武 高振祥
火车驰进资兴矿区,沿线数十里山岭逶迤,从车厢上遥望过去,数十条新辟的山路纵横罗布,山峰之间,钻塔高耸,远远看去只见白点斑斑。这里,便是中南煤田地质勘探局资兴勘探队日夜出没的地方。
这支勘探队由山东淄博、江苏新汶、江西萍乡等地勘探队的钻探机群汇集而成。
去年六月,这支勘探队肩扛了两三吨重的器材,攀山越岭,在这里搭起帐篷、安下钻机的时候,白天都可以听到虎啸的声音。夜晚,当钻塔上燃起电石灯的时候,蛇竟爬上了钻塔。炎热的夏天刚刚消逝,高山峻岭就被终日不散的浓雾笼罩住了。一到严冬,山坡结上了厚厚的冰层,劲风夹着细雪从塔顶和门口卷入,帐房里虽然生起了炉火,还是冷不可当。
然而所有这些困难都没有挡住工人们去为祖国探寻地下的资源,工人们说:“我们是建设祖国的尖兵,没有困难,就没有光荣!”当钻机刚刚搬来,山上寻不出道路的时候,他们手持镰刀,斩荆披棘,在山上开辟出纵横一百二十余公里的运输大道;当冰雪封山,器材给养供应困难的时候,他们脚捆草绳,爬一步滑一步,始终保证了钻机的正常运转。
去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大雪纷飞,正在某山峰上工作的技术员周孝生从电话中得到一个不好的消息:三线一孔的钻机发生淤钻事故,钻杆卡在岩层中提不上来了。周孝生,这个工人出身的共产党员丝毫没有犹疑,便踏着三四寸厚的冰层,一步一滑地赶紧往三线一孔奔去,从清早赶到下午三时,跋涉二十余里,内衣汗湿了,外衣冻硬了,腹内饿慌了,但他忘了这一切,赶到了钻塔。工人们正在议论纷纷,主张要用千斤顶取出钻杆才能处理。周孝生盘算一下:这样做至少得花十天时间,如果钻杆断了,整个钻孔还有报废的危险。这时候,他想起了苏联关于油排事故的先进经验,并决定按这个先进经验办。一月一日,当人们正在围炉谈笑、欢度元旦的时候,周孝生和工人们经过四天四夜工作,终于排除了事故,把钻杆继续伸向地层的心脏中去了。
这里有一个年轻的女地质工作者李冰琴,一年多以前刚读完初中被分配到山东淄博勘探队的时候,她还不大安心,又想升学,又想家。可是现在,在这支勘探队中生活了一些时日之后,她变得十分活跃了,除在室内描绘地质图表外,一有空,她就跟男同志一样,穿山越岭,看地形,找观测点,一天爬上一二十里,脚板起了泡,却好像没有那回事似的。
不久以前才由记录员提升为钻探机副机长的赵友孝,一年以前还是山东一个农村工作干部。在农村工作的那几年,他常常向农民宣传工业化呀,拖拉机呀……。口里这样讲,心里就在向往着: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到工业建设的“尖兵”队里去呢!去年三月,他的愿望实现了。经过半年多的刻苦学习,十月间就被提拔到一台钻机上担任副机长了。这台钻机原来事故最多,效率最低,他来到之后,团结大家,推广了苏联先进经验——钢粒钻进。到三月份,他所领导的这台钻机在二十三天内钻进了三百四十八公尺,创全队最高纪录,比去年十月份以前的效率提高近五倍。
现在这支勘探队已经完成了他们的第一个地质报告,第二个、第三个跟着就要出来。根据这些地质资料,这数十平方公里的山野将被建设成一座一座规模巨大的矿井。和这同时,勘探队的先遣队伍又已出发到距这里一百多里外的新区,在那里,在将近两百平方公里的原野上,一场新的战斗的序幕即将揭开。
(原载新湖南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