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飞播“洒”绿惠三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4-25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陕西省曾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从一九五八年底在榆林毛乌素沙漠试播到现在,陕西省共飞播造林两千四百多万亩,为“再造山川秀美的大西北”作出了贡献。
  飞播“洒”绿惠三秦
  本报记者 郑少忠
  “治陕者必须治沙、治山”,而“治沙、治山当先育林”。40年来,历届陕西省委、省政府扭住飞播造林不放松,使这一造林绿化的主要手段为三秦大地的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特殊贡献。
  陕西飞播造林始于1958年榆林毛乌素沙地的最初试验。60年代中后期,陕南秦巴山区和延安黄土高原飞播先后成功。1980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西北水保所向中央汇报陕西吴旗县飞播情况的报告上批示:“订出规划和具体措施,在西北各省建立专门机构,组织实行。”随后,小平同志在林业部《关于飞机播种造林情况和设想的报告》上批示:“每年4000万,为数不大,完全纳入国家计划,地方做好规划和地面工作,保证质量。这个方针,坚持20年,可能得到较大实效。”
  小平同志批示和江总书记关于建设“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指示精神,如春风化雨,使陕西飞播造林驶入快车道。年均飞播造林由原来的10多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50万亩,翻了十几番!截至1999年底,陕西已在全省10个地市、70多个县飞播造林种草2400多万亩,有效面积达1750万亩,成林和可望成林面积达900多万亩,成效面积率达50%以上。
  科学技术是使陕西飞播造林如虎添翼的根本。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等7个单位联合攻关,在榆林风沙区开展飞播造林试验研究,在植物种混播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陕西南北不同地区全面推广这项成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全省飞播植物种已由原来的两三个增加到15个,大大拓宽了植物种的领域和数量。
  为了提高飞播种子触土和发芽能力,林业部门采用植被处理,推广炼山、砍灌、破土整地、播后耙耧等办法,使飞播种子出苗率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
  90年代初期,针对飞播成本大幅度上升的现实情况,陕西省林业厅组织研究秦林系列鸟鼠忌避剂拌种技术,并从1993年开始全面推广应用,总计推广面积达300多万亩,节约种子费、飞行费达600多万元。“秦林系列药剂拌种技术”、“GPS卫星定位导航技术”等多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全省飞播成效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陕西省坚持40年飞播不动摇,生态环境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形成了大面积、集中连片的飞播林基地,在毛乌素沙漠南缘东起神木西至定边已经形成一条长达400公里的“绿色长龙”,使大面积流沙变成固定和半固定状态。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飞播造林使全省每年至少减少泥沙流失1260万吨。
  飞播造林为陕西贫困地区群众致富带来佳音。商洛流岭山区群众过去过着“缸里没粮、兜里缺钱、灶里没柴”的苦日子,70万亩飞播林长成后,流岭境内的九条小河由季节性干枯变成四季小溪,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群众不再为吃粮烧柴发愁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