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生命不息 耕耘不止 ——记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肖光夏教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5-02
第5版(科技)
专栏:

生命不息 耕耘不止
——记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肖光夏教授
  廖定国
  肖光夏至今珍藏着一张老照片,那是一张很多人的集体合影,摄于1963年的全军医学科学委员会全体会议期间。在画面的前排,并排坐着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毅、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那时还很年轻,刚三十出头,生平第一次受到那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说,正是这张照片带来的荣誉感,激励着他在数十年的科研道路上努力探索,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成就。
  肖光夏很幸运,从进入烧伤研究所的第一天,就与著名烧伤专家黎鳌教授共事,并且同一间办公室一张办公桌对面一坐就是几十年。他们俩一起亲手把一个最初只有6张病床的烧伤病房一点一点建设发展起来,成为今天名扬海内外的权威烧伤研究治疗机构。那时正是大跃进时代,大炼钢铁,烧伤病人多,只有6张病床的小小烧伤病房,最多时一下来了18个病人。他们那时还没有烧伤救治的经验,看见病人被烧得那么厉害,却不知该怎么救治,只有在心里暗暗叫苦。一些在今天看来很简单,已有规律可循的病例,在当时却让他们伤透了脑筋。看着病人一天天在痛苦地煎熬,看到不少病人最后因无法救治而死去,医护人员也禁不住热泪长流,心似刀绞。这一幕幕情景刺痛着年轻的肖光夏。他下决心要闯出一条路来,研究掌握烧伤救治的规律和方法,为更多的病人解除痛苦。
  从那时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肖光夏带着坚定的信念,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进取心,靠缜密的思维,细致的观察和试验,探索着烧伤救治的有效途径。他从亲身参与的各例死亡和治愈的病例中进行对比分析,对当时国内影响较大的几种救治措施提出商榷意见,如对危重烧伤病人早期是进行就近抢救还是长途护送;严重烧伤早期是否适合“彻底清创”,抗生素包围所引致的问题;大面积深度烧伤切除与覆盖的关系等等。这些观点被同行专家誉为使烧伤救治走向了理性阶段。即使在“十年动乱”期间,肖光夏也在潜心钻研、总结治疗大面积三度烧伤的经验。1975年,一家美国知名医学杂志在摘登肖光夏关于烧伤救治的论文时,专门在按语中写道:“有志于烧伤的美国医生应认真读读中国医生的经验。”这是国外认识中国烧伤救治水平较早的报道。
  40多年来,肖光夏潜心于临床研究,总结出了一整套烧伤救治方案,丰富了烧伤救治理论,使治愈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烧伤肠源性感染的发病机理研究,提出了防治措施,为我国的烧伤救治研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作出了贡献。他曾获国家及军队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并为国家培养了18名博士和18名硕士,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员”;曾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迄今为止,肖光夏已发表论文200多篇,主编专著2部,参编9部。由于他为我国烧伤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国际国内的声望与日俱增。1994年以来,他担任中华烧伤外科学会主任委员,1997年,他又担任国际烧伤学会中国国家代表,1999年,担任《中华烧伤杂志》主编。
  在肖光夏教授看来,科学研究如同登山,而这座山的峰顶却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增高的。作为一位科学家,只有生命不息,耕耘不止,才有希望攀登上科学的光辉顶点。因此,如今已古稀之年的肖光夏仍毫不懈怠。目前,他与他的学生们正致力于研制拮抗内毒素制剂。而这一思路则来自于多年前他赴美国研究时曾意识到除细菌外,内毒素可能是抗感染的另一个焦点。如今他们已埋头研究数年,并引起了科技部的重视和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肖光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烧伤救治奉献出一种全新的药物,为烧伤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