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公正与权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5-02
第8版(副刊)
专栏:茶楼

公正与权威
  周良沛
  一位老兄劝他写得太累而病倒的老友道:“何苦呢,你再写,也写不成托尔斯泰,就是写出《战争与和平》,现在这些评论家也会为它不合‘朕’意而不屑一顾的,更不用想上什么‘经典’什么‘榜’的!”这看来有几分调侃,何尝又不是对目前文艺价值取向的叹息和无奈?
  近年,不知是股什么风,海内海外,评议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排行、推荐、评奖所张的“榜”之多之繁,一级强似一级,大有非叫众生折服于它要刮起的龙卷风不可之势。然而,读者从开始觉得新鲜,对它的“公正”出现截然不同的态度引来的热闹,到操持者乐此不疲而人们已对它毫无兴趣。据书店的人说,这类书当中,除了“五四”后早有口碑的,别的,开初很好买,渐渐,读者对它已由“不相信”而产生了明显的逆反心理,书也严重压库。由此,搞了那么多“榜”,都无权威,值得反思的东西就多了。
  报载某位主持人的讲话是:“公正和权威都只能是相对的。世界上有影响的诺贝尔文学奖也只是少数人在操持。”此话不假。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又是和伦理道德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相互渗透的东西。于是,你看的“公正”未必就是他看的“公正”,没有“公正”,也就没有“权威”。但,不论谁“操持”,能否“操持”得反映出大多读者的意愿呢?否则,也无“公正”和“权威”可言。
  古人道:“一元者,太始也。”哲学上是指将世界归结为一种本原的学说。以完整、彻底的唯物史观看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繁芜杂沓,无法单一,是艺术多样化的土壤。将万千现象归结为本原之本原,更是艺术的典型化认识事物的本质之根本,这倒是可以产生“经典”的基础。然而,这些年,大报大刊上,文艺多元化的叫嚷不绝于耳,绝非秘密。这“多元”与“多样”的一字之易,不仅消解指导思想,带给价值取向和艺术观念的,也只能是混乱。没有一个共同认同的标准,并有保证认真贯彻而无法在其中营私贩私的措施,叫别人又用什么来承认你的“公正”与“权威”呢?无怪被认作为“旧文化续命的言情小说与武侠小说”列为“经典”,自然是“操持”人以此以示他举着“开放”的旗帜;语言艺术的语言,连基本的通达都做不到,又何来其艺术?不是真善美,而是假恶丑的贩卖,就更是亵渎艺术、反艺术的恶劣行径,但抬上“榜”去,也成了鼓励“创新”的姿态。
  知情者明白,现在一部作品要争到调演上“榜”,用以“铺路”、“打前站”的费用,比作品制作的精力、物力就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了。有的,颁奖的同时,报上就有花边新闻侃“内幕”。我见有项地方文艺评奖,还没开评,大家就知道头奖定属某某地区。事实果然如此,而且届届如此。问原因,是负责评奖的乃该地区人士。听来真是哭笑不得。更甚者,是海外的“小说百强”,一张榜,就有人瞎吹瞎“炒”,直到海外媒体揭出榜上不止一部反华反共作品,大陆“炒”作时,竟有意排漏为之保密的“政治预言”《黄祸》,(是书名太暴露了吧!)大陆评委对此也未公开(暗箱操作是另一回事)表态。而《质疑》时,我眼前只有问号。拿着丰厚“评审酬金”的洋钱,确实是钱,可上这“榜”又价值几何呢?这么折腾,又怎能“权威”呢?事实上,有些部门、地区,那习惯于此的“操持”者,已把它当作一项产业活动,停不下来,否则,有人要为此受损其利。若经济的市场化在文化领域已渗透到这个地步,前景令人堪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