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创造在南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5-05
第1版(要闻)
专栏:

  创造在南沙
  新华社记者 陈万军 新华社通讯员 曹学军 本报记者 官建文
  踏上南沙礁堡,最抢眼的是礁联。一副副礁联,道出了守礁官兵的心声,是他们精神风貌的写照。永暑礁小菜园门口的礁联别具匠心。它只有上联:“无土运土无菜种菜无中生有”,横批一个“园”字。初看,它是对小菜园的描述,但我们采访南沙各礁堡后,深深感到,这半副礁联对南沙守备部队创造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作了高度概括。一群年轻军人,在无岛无土无淡水、缺乏生存条件的汪洋大海中,创造出多少个“有”!
  孕育“生命绿洲”
  姜强是“老南沙”之一,1989年就开始守礁,在南沙经历了11个春秋。他先后守过4个礁。南沙靠近赤道,铁皮屋里如蒸笼。南沙的淡水,要从陆地运来,有时25公斤一桶的淡水要用一周,喝、洗、漱全靠它。
  “这些都可以忍受。”谈到早期守礁生活,姜强说,最困难的是没有蔬菜,守礁半年、8个月,都吃罐头,许多人患了口腔溃疡。
  守礁官兵对绿色的渴望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回到陆地,“看见路边的树叶子,我都想捋一把吃下去。”
  无土运土。再次上礁,官兵们不约而同地用挎包、箩筐、编织袋把土运到礁上,各种菜子、树苗、花秧也带来了。罐头盒、炮弹箱、塑料盆,成了“袖珍菜地”。然而,种子发芽后,烈日一烤就干枯了;好不容易保住几根小苗,海风吹一夜,又变黑了。
  在南熏礁,官兵们给“活动菜地”做了个围墙,用旧草席编个活动盖子,风大或太阳毒时就盖上,太阳柔和时再揭开。遇到恶劣天气,干脆把“菜地”搬到房间。即使这样,许多菜还是连根烂掉了,只有一株黄瓜秧在一天天长高,长出了卷须,长出了花蕾。官兵们为它搭了棚架。看到卷须像婴儿的手指牢牢地抓住棚架,他们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黄瓜秧上终于长出了一条小手指大小的黄瓜!那一刻,在官兵们眼中,这是世界上最美的植物!因为它是他们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第一次呵护出的绿色生命!
  一棵黄瓜苗卷起一阵“绿色风暴”。陆地的泥土、种子被源源不断地带到礁上。10年间,官兵们从大陆运来泥土200多吨,建成小菜园480平方米。经过无数次试种,小油菜、辣椒、白菜、茄子、萝卜、冬瓜、苋菜等10多种蔬菜先后在南沙落户。
  无土栽培技术也被“请”到了南沙。现在,各礁堡20天就能育出一批空心菜、小白菜。用传统方法在南沙做不出豆腐,华阳礁经过无数次探索,发明了“海水点豆腐”,做出的豆腐又白又嫩。赤瓜礁的“海沙发豆芽”法,使豆芽长得又长又嫩。这些独创性的成果迅速在各礁推广。目前南沙每年可收获蔬菜2万公斤,做豆腐5000公斤,发豆芽4000公斤。
  餐桌上增添新鲜蔬菜的同时,礁堡也渐渐变绿、变美了。守礁部队党委提出:守卫南沙、建设南沙,把礁堡当家建。能开出红白黄紫和雪青5种颜色花朵的太阳花,贴地而长,不怕风雨烈日,太阳越猛开得越旺,很适应南沙高温高湿高盐的环境。守礁官兵喜欢太阳花这种品质,命名它为“礁花”。
  经过几年努力,金杜、野枇杷、芭蕉、松柏等20多种花木,先后在珊瑚礁盘上扎根。面积最大的永暑礁,还修建了花坛、草地、林荫道。
  拓展“生存空间”
  南沙的礁堡既小,也大。官兵们在弹丸之礁上,似乎什么事都能干。
  礁堡小,军事训练是一大难题,可这难不倒守礁官兵,他们照样进行投弹、射击等训练。东门礁的官兵练习用手榴弹上系绳子,投出去再拉回来,不但延伸了训练场地,而且能迅速测出投弹距离,他们称之为“抡绳投弹法”。退潮时,官兵们利用露出海面的礁石练瞄准,夜里则利用航标灯练瞄准。他们把木桶、炮弹箱涂成白色,固定在礁盘上,称之为“白靶”;用同样的方法固定铁桶,便是“响靶”;放飞的气球则是“活靶”。
  体能训练更是花样繁多。赤瓜礁上楼不爬梯,而是爬绳。渚碧礁在废弃吊机上系绳,每人每天爬上爬下几个来回再吃晚饭。
  小小礁堡,居然可以进行“万里长跑”竞赛!赤瓜礁发起的“南沙—北京”万里长跑活动,得到了各礁官兵的热烈响应。官兵们围着礁堡、沿着楼梯跑,用跑步器跑,每天计算里程,在小黑板上标出各自到达的城镇。
  礁盘上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显匠心。珊瑚、贝壳,摆成“海上花园”;赶海捡回的鹅卵石,可以铺路,永暑礁就有一条卵石铺成的“爱国路”;罐头盒,用来建造军舰模型;废弃的电视卫星接收天线,倒扣过来,成了“南沙亭”的顶盖……
  礁小,守礁官兵则以小见大,以小喻大,以小明大。永暑礁的小菜园,不过半亩多,官兵们在一畦畦菜地旁插上写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一些大城市名称的木牌子,走进小菜园,顿时觉得这里是整个中国的缩影。永暑礁饭堂门口的对联“莫嫌礁小每礁关联三百万,毋觉失大所失皆为亿万家”,反映了南沙官兵为维护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权益,心甘情愿在荒礁上为全国12亿人民守护海域的博大胸怀。
  建设“精神家园”
  赤瓜礁文化室挂着一篇仿《陋室铭》写成的《守礁铭》:“礁不在大,有人则活;人不在多,有用则行。斯是孤礁,惟系主权。蓝天映碧海,钢枪伴国旗。观日出日没,审潮长潮落。有海情空情报礁长,无处置之乱耳,无惊慌之劳形。功业耀千秋,甘愿受孤寂。官兵云,南沙精神。”这篇《守礁铭》,道出了南沙卫士的情怀。
  南沙礁堡远离祖国大陆,3个月才通一次书信,电视只能看几个频道。在这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里,官兵们创造了以“礁容、礁联、礁花、礁报、礁信、礁诗、礁书、礁园”为主要内容的礁堡文化。各礁的学习园地、黑板报,每月一期的《南沙卫士报》,反映了卫士丰富多彩的守礁生活。
  南沙官兵创造了礁堡文化,礁堡文化在官兵们的创造中不断丰富。去年12月底到今年3月底,在东门礁守礁的礁长姚雪华,组织了一场持续3个月的竞赛活动,50个竞赛项目几乎涵盖了守礁生活的全部,有军事理论、军事训练、文艺活动、体育活动,还有后勤服务等。每个项目都评出冠军,50项全部赛完,评出总冠军及二、三名,给予奖励。
  广播节目主持人竞赛是姚雪华的独创:利用配备的广播器材设立“东门之声”广播,开辟一周要闻、学习园地、军事天地、军事论坛、时事论坛、开心一刻等栏目。每周开播两次,每次半小时以上,官兵轮流当主持人。大家都期待“东门之声”开播,每次开播,都是礁上最开心的时刻。
  人,有两种能力难以估量:消费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南沙守礁,受环境所限,消费仅限于一日三餐,别无他求,也无法他求。官兵们消费能力受抑制,创造力却极为活跃。
  首次守礁的新战士黄跃龙,中学时在业余文艺队学过“爵士鼓”(俗称“架子鼓”),上礁后偶然发现吃过的罐头盒能发出不同的声音,顿生灵感,将各种罐头盒和饭盆、塑料盆放在凳子上,以筷子为鼓棒,奏出了美妙的曲调。很快,渚碧礁的4名新战士加入了黄跃龙的“架子鼓”乐队。采访时,我们要求黄跃龙表演。战士搬来5张凳子、8个罐头盒、两个饭盆、1个塑料大盆,黄跃龙右脚踏在倒扣的塑料盆上打节拍,双手执筷子左敲右打,边敲边唱,全身都随着音乐晃动。战友不时扶一扶蹦跳欲倒的罐头盒。这是世界上最简陋,也是最令人感动的“爵士鼓”表演!
  礁堡上,学习、研究气氛很浓。官兵们在礁上学电脑、练书法、学美术、学外语、考学历、研究战术。战士常志强研究南沙潮汐规律、礁盘特点、礁盘作战样式,撰写《南沙守礁作战战法》,受到海军领导的重视;士官何荣华研制的“发电机自动加油报警系统”已投入使用;副连长袁启斌研制的“自动步枪实际距离模拟射击系统”已进入试制阶段……
  守礁生活异常艰苦,但在艰苦的礁堡上不断创造却无比幸福!
  压题照片:南沙渚碧礁的守礁战士们
  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