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莒北山区攻坚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1-02
第2版(经济)
专栏:山区的希望⑨

  莒北山区攻坚战
  本报记者 郭伟成
  出“莒国古城”,沿潍河、茅河流域往北,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家刘勰的故乡,成千上万的农民,在山东日照市和莒县党组织和干部的带领下,发起了一场世纪末的脱贫攻坚战,为这块古老土地谱写着崭新的篇章。
  “当干部什么叫有滋味,就是你不在这里当官了,这个地方的老百姓还想着你,这是最难得的”
  来到黄海边,从“日出初光先照”的石臼,到“奇秀不减雁荡”的五莲,再到《春秋》记载过“鲁公莒子会盟”的莒县浮来山,到处是金灿灿的一片,连海里的鱼、池里的虾、田里的蛙也蹦得欢畅哩。日照市委书记焉荣竹却几天吃不香、睡不着。在莒北山区,干涸的沙河边,农户晾晒着干巴巴的地瓜干;山坡上,孤零零的小树可怜兮兮地在秋风中摆动。请记住,这是1998年。焉荣竹说:“50年了,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莒北山区人民还没有脱贫,我们怎么对得起党和人民。”
  莒北山区10个乡镇,3.58万人,901平方公里;人口占全县1/3,面积占全县1/2,92%是山地丘陵,水土流失率占全县的80%以上。2600多座光秃秃的山头上,“兔子不扒窝,知了没处落”,是莒县自然环境最差,经济最落后的地方,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县低219元。焉荣竹把日照市和莒县以及各乡镇的领导干部请来,在这里开了“莒北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第一个现场会。从上到下立了“军令状”:四年之内,彻底改变十乡镇的落后面貌。这是日照市的“一号工程”,以改变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为重点,投资2.6亿元,集中力量打一场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攻坚战。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1999年的春天,莒北人民播下了对新生活的满腔希望。战斗打响了:十乡镇一共铺开大小工程1080项;万人以上的会战工程8项,千人以上的工程14项。有的乡镇一下子开工七八项工程,工程量相当于过去十几年的总和。在贯穿东莞、库山的潍河流域,2万多人的大军布满了11公里的河道;小推车、拖拉机、小手扶拉沙运石,来来往往,排成了一条长龙。在桑大路上,桑园、大石头两乡1万多人上阵,吃着地瓜干煎饼,就着咸菜疙瘩,喝着白开水,用镐头、钎子,放了18万炮,用去148吨炸药,打开30多道山梁,穿越十几座山头,筑起了22公里的“富民路”。茅河流域第一期工程建起了拦河坝86座;与此同时,5000人走上茅埠岭,山顶挖鱼鳞坑,山腰整水平梯田,栽下了近7万株松柏,5.5万株柿子树,20万株行道树。
  昔日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今天莒北干部,治山治水,九过家门而不入。桑园乡武装部长庄乾平每天和群众一起修路,两个月穿破3双胶鞋,体重减了十多斤。群众说:“桑大路宽了,干部瘦了。”龙山镇水利站站长何洪福,跋山涉水,设计了近百项工程。直到他最后一次晕倒在工地上,已经是肺癌晚期。闻讯而来的群众掉泪了,他们说:“老何是为俺累倒的。”
  秋天,来到潍河边,碧绿的水从那儿潺潺流过,映出两岸的垂柳,飘过河边农家丰收的欢声笑语,不敢相信,这仅仅是莒北四年改造的第一年。这里的人民怎么会忘记带领他们治山治水的党员干部?
  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用市场机制治山治水;把城市改革的经验用于乡村
  水是农业的命脉,也是莒北山区人民的生命线。不治水,就不可能发展山区经济。怎么个治法,却大有讲究。在棋山乡的茅河治理工地上,庞庄党支部书记王全敬正带领群众在修建35米宽的支墩坝。他们自带干粮,每天往返十多公里到这里来干活。庞庄离开这里还很远,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干活?王全敬告诉我,这叫“工换工”。这只是莒北开发中的一种形式。
  日照是个新建市,财力还很薄弱,要办的事情很多。莒北山区十乡镇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当地是前所未有的。不但工期长、工程浩大,而且总投资达2.6亿元,远远超过莒县一年的财政收入。仅棋山乡去年一年完成的工程量就超过了过去10年的总和。日照市一方面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组织发动全市人民,尤其是党员干部进行捐助,连捐款带市级财政投资就达1000万元。对农民采取多投工投劳、少出钱的原则。合理解决受益村、非受益村和库区村的工程任务负担。在莒北十乡镇的工程中,劳务投入的比重大都在70%以上。同时,实行“受益负担”政策,坚持多受益、多投入,少受益、少投入。各乡镇普遍确定了用工清换年限,向群众宣布“工换工、四年清”,四年之后基本上每个村都受益,从而解决了集体会战中各村受益不均衡的问题,大会战不吃“大锅饭”。政策不能解决的,就依靠体制创新。果庄乡唐家河村在唐家河上游河道治理时,采用股份制的形式,组建了“水利开发有限公司”,把本村的拦水坝和电灌站工程按每股500元、最少一股、多者不限的标准向村民募集。全村70%的村民入股,集资16万元,加上集体股5万元,一共集资21万元。联股联心,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一举建设了10道拦水坝,一座电灌站、一座小水库,办成了村集体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
  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机制,运用市场机制治山治水,把城市改革的经验用于乡村,成为莒北山区改造的一个突出经验。桑园乡梭庄村232户、794人、762亩山岭地。土地瘠薄,原有灌溉面积不足120亩。他们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由支部书记带头,宜资则资、宜工则工,全村入股21万余元,入股工日1.42万个,建起了扬水站、桥涵、水囤和渠道,扩大了灌溉面积500亩,解决了全村人畜吃水。由于实行企业化管理,还收取了水费数万元。
  治了水,治山。股份合作制也引入了荒山荒岭荒地的开发。最大限度地优化组合了生产要素,建立了科学开发的模式,解决了集体想干干不好、一家一户要干干不了的事情。果庄乡青龙峪用这一方式开发了110亩荒岭地,全部作价拍卖给群众,并为50多家农户改造了120亩土地,配套了两处水利设施,闯出了运用股份经验机制开发荒山荒岭的新路子。去年以来,莒北十乡镇建起了股份制林业、水利项目38个,募集股金506万元;全县搞起了股份合作制水利工程230项,兴建“自办自管自用”的小型水利工程1200项,拍卖小型水利420项,回收资金280万元。“为有源头活水来”,新的机制为莒北山区改造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