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7阅读
  • 0回复

调整劳动力结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5-09
第2版(经济)
专栏:关注农业结构调整

  二百五十多万亩耕地要养活、养好三百多万人,还得面对十年九旱的灾情,四川省巴中地区行署专员李克明由此提出,农业结构调整,不能忽略——
  调整劳动力结构
  本报记者 彭俊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项整体战略,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劳动力的结构调整。”在巴中地区行署专员李克明敏捷的思路和飞快的语速中,记者对这句话产生了兴趣。他接着说:“中国农村人多地少,让大家伙都埋头在地里刨食,结果只能是僧多粥少,加重农民增收的压力。”
  李克明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巴中是四川有名的贫困地区,所辖四个县市中,有两个国定贫困县,两个省定贫困县。经过多年扶贫,巴中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十五万人,占农村人口的百分之四点八。客观地说,巴中在扶贫上是成功的,他们的做法被诸多媒体总结为“巴中经验”,也多次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但总体上看,巴中农民的日子过得还比较紧巴,即使是基本解决温饱的,生活水平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想想看,二百五十多万亩耕地要养活、养好三百多万人,还得面对十年九旱的灾情,种啥子也不管用呀。”
  从一九九六年开始,巴中加大了农村劳务输出的力度。政府每年要组织五十万劳务大军外出打工,“这些人一年的现金收入在十五亿元左右,相当于全区农民农副产品总收入的三倍,很多人单靠这个就让全家人越过了温饱线。”
  组织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只是劳动力结构调整的第一步。更多的调整主要还是在农村社区的内部进行,为此巴中人想了三个招:第一招,发展庭园经济。庭园经济的产业核心是房前屋后的经济林园以及家庭饲养业,这是心灵手巧的家庭主妇们的天地。第二招,政府组织青壮劳力从事农村水利、交通等基本建设,既改善了生产条件,也增加了农民收入。第三招,鼓励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经验的农民兴办家庭工厂,或者从事交通运输等服务行业,引导部分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
  “农产品的结构调整,除了品种以外,还有一个品质问题。劳动力结构的调整也是这么个道理。”李克明把话题转到了农民素质的提高上,“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了,尽管我们不能要求农民都像教授一样掌握尖端的高新技术,但是光靠卖苦力,农民肯定是挣不了多少钱的。就是出去打工,有点技术的也好找活干。”
  巴中地区把提高农民素质的重点放在基础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上,全区目前共有二十多所职业技术学校,其中有一半是民办的。“这些学校生意都好得很,口袋里有两个钱的农民都舍得掏出来,图的就是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
  “农民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他们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成败。下一步我们还打算多组织农民出去走走,学习学习人家的成功经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