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军垦女知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5-09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军垦女知青
  本报记者 李忱
  3月中旬到石河子参加新疆建设兵团西部开发现场会,有机会认识了一位现仍扎根军垦农场的上海女知青,她叫陈雪琴。
  52岁的陈雪琴住在兵团石河子总场四分场。在她的土坯房里,她聊起了自己平凡而充实的大半辈子人生。
  “1964年5月,我在上海天平中学初中毕业前夕,主动报名来新疆。在来新疆的火车上整整坐了四天四夜。刚上车时大家非常兴奋,有说有笑,还唱着歌,车过兰州后,望着窗外茫茫戈壁,都没声了,有的人就哭了。我那时才16岁,‘少年不知愁滋味’,没觉得怎么样。到乌鲁木齐后,兵团的大卡车直接把我们拉到团场。当时四周全是荒漠,吃饭没有桌子,就把碗放到地上,睡觉在地窨子里,条件难以想象的艰苦。”
  陈雪琴快人快语,回忆当年仍十分激动。据她介绍,当年上海知青组成了“上海知青连”,陈雪琴被选为班长。由于个子小、年龄小,人称“小朋友班长”。她开荒种地,什么活都干过。又在分场部先后做过接待员、电话接线员、广播员、卫生药剂员。
  陈雪琴最难以忘怀的有两件事。一是1965年7月5日,在现在石河子市周恩来纪念碑的位置,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他和我们唠家常,并勉励我们扎根边疆开花结果。记得总理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根冰棍,大家光顾和总理说话,冰棍都化在手里了也没想起来吃。”
  周总理的教诲,陈雪琴牢牢记在了心里。她一呆就是30余年。
  1990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来新疆视察,在石河子宾馆接见了包括陈雪琴在内的从全国各地来新疆的老知青代表,她把这一切都看成是对自己的鞭策。她感慨道:这么多年来,自己虽说没有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无怨无悔。目前她患有股骨头坏死,自己穿不上裤子、穿不上袜子,每天都是靠丈夫老金帮着穿,走起路来稍有点跛,可在工作上总抢在前面,从不示弱。正如她所说:“有时也会遇到困难,也有烦心的时候,但当年周总理的音容笑貌挥之不去,工作不好,总觉得对不起他老人家似的。”分场已退休的宣传助理老丁对记者说:“雪琴非常刚强,在单位是好职工、好党员,在家是好妻子。”
  陈雪琴夫妇对生活没有更高的奢求。他们住的这所土坯墙、“苇把子”顶的房子有30年了,原来一直住两间,直到1997年另一户搬走,他们才把四间房全买下来。记者问为何不盖砖房,老金说,一是这房子便宜,二是土墙也挺保温。
  谈起西部大开发,老两口异口同声:“你看这从荒漠耸立起来的新城,不就是一代人奉献的结果吗?现在西部大开发,也需要新一代年青人的扎实奉献,到边疆干一番事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