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利津县大中专毕业生分配遇难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5-11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专题调查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利津县大中专毕业生分配遇难题
  近年来,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不少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缺少社会需求。以我县为例,3年来分配来的非师范毕业生与县直各单位、各乡镇上报需求的吻合率都不超过10%,1998年的吻合率只有4.6%,而且每年都有15%的毕业生(近100人)所学的专业在我县根本没有需求,如矿山开采、远洋管理、水力发电、水泥制造等专业。
  经过调查,我们认为,出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多年来学校不是根据市场需求,而是按照自己的师资和设施的情况,来设置专业及招生规模,造成了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大中专比例结构不合理。利津县3年来共接收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1729人,其中,大学本科生37人,只占2%,大专生351人,占20%,中专生1341人,占78%。而实际情况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需要一部分学历较高的综合类特别是文科类毕业生;国有集体企业需要的是能开发科技含量较高的新产品的专业人才和少数学历较高的管理类、财务类、营销类人才,但大专以上的毕业生少,不能满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集体企业的需求。
  毕业生中技术专业和管理专业的结构不合理。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地区,最缺技术型的人才,而毕业生中管理型的人才较多,达到了40%。
  有些学校舍长取短增设专业。比如,农学院的作物栽培、植物保护、种子等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非常大,但有的农学院却增设了外贸、经贸英语等专业,舍己之长,培养的学生没人要。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如果一方面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不够,一方面培养的人才社会上不需要,将会影响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并引发一些社会矛盾。因此建议大中专院校一定要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做好社会调查和预测。
  山东利津县 郭光业 李建永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