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阅读
  • 0回复

重视研究历史上的改革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5-11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

  重视研究历史上的改革文化
  □项斯言
  改革,在中华民族悠远的发展进程中,可谓史不绝书。一位历史学家曾这样讲过:中国古代的改革,是人类智慧所做的最惊心动魄的魔术,它能使一个侏儒变成一个巨人,把一个没落的民族变成一个蓬勃奋发的民族,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
  战国时期的商鞅是中国改革史上第一位伟大的“魔术师”。“挺身以任国事,抗群臣之廷议,逆一国之舆论”,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编制户籍,奖励耕织,推行县制,制订秦律,废井田、开阡陌,烧诗书、禁游学,统一度量衡,“卒以拓霸国之规模,立统一之基础。”商鞅变法彻底改变了秦国的思想、文化、道德乃至社会制度,使较为落后,本来归入戎狄、蛮夷之列的弱秦,一跃而成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上最强大的封建国家。秦始皇后来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就是由于商鞅变法的结果。
  汉武帝时期的桑弘羊是一位坚定地沿着商鞅足迹前行的改革家。为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商贾兼并,削弱地方势力,反对外来侵略,他果断采取了盐铁专卖、均输法、平准法、徙民边塞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但是,由于这一改革极大地触动了豪强地主、富商大贾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汉武帝死后不久,年逾古稀的桑弘羊便惨遭杀害。
  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北宋的王安石,曾咏诗来表达对商鞅的敬仰之心:“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已定百金轻;古今未能非商鞅,商鞅政出令必行。”他冲破重重阻力,毅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方田等新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富国强兵的成效,同时,对发展农田水利事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打击兼并势力等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在当朝反对改革势力的强烈冲击下,王安石两度被罢职,变法终告失败。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曾斥王安石“迷国误朝”、“肆情反理”,明代周德恭更视之为“古今第一小人”。明代张居正却是在“骂声”中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个成功的改革家的。张居正以王安石为榜样,明知“害于身而利于国,又负天下后世之谤,而勇为之”,大胆改革。他襟怀磊落,任劳任怨;整顿吏治,令行禁止;清除外患,巩固边防;俭以聚财,禁止奢侈,使得他辅政的十几年成为明朝中后期最有生气、最为辉煌的时期。
  中国近代史上以反封建斗士著称的谭嗣同,更是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浩然正气,毅然选择了变法图强、维新救国的道路。他积极推进戊戌维新运动,并不惜最后为之献身。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邹容为谭嗣同的遗像题诗赞道:“赫赫谭君故,湖湘士气衰,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
  在中国古代改革史上,虽然每次改革都各具特色,每位改革家都个性鲜明,但“苟利社稷,生死以之”的改革精神却是一脉相承的,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改革文化风景,光耀古今,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前进。
  “述往事,思来者。”人类即将迈入又一个新的千年,中国共产党人正率领全民族进行着一场前无古人的改革大业。这是历史上任何一项改革都无法比拟的。当然,今天的改革所面临的政治、社会、文化环境,与历史上的改革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是,我们高兴地看到,今天的改革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立足于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规律的深刻洞明和准确把握,反映了人民的要求,创造并继续创造着璀璨夺目的中国改革文化。因此,当我们品读历史的时候,应该特别地研究一下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文化。如果我们能从丰腴的历史沃土中汲取充足的营养,继承前人高尚的改革情操,为中华民族的改革振兴创造优良的文化环境,那将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