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广西:不把贫困带入新世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5-18
第12版(民族大家庭·视点)
专栏:

  广西:不把贫困带入新世纪
  丰向红
  日前,笔者随同国家民委组织的扶贫考察暨“兴边富民”行动调研小组踏访了中国唯一同时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三沿”区位优势的对外经济开放省区——广西。
  在足迹所至的百色地区、凭祥市等地,我们看到了贫穷和落后,也看到了发展和成绩,更在感受广西人民的决心与干劲的同时也看到了希望。
  广西壮族自治区集老、少、边、穷于一身。革命老区多,少数民族聚居多,大石山区面积大,这些都是造成广西边远山区贫困的重要原因。
  我们的汽车行进在由南宁到百色地区的公路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的石山,裸露着的石壁,只在石头缝里有一点绿色。缺少土地,水源不足,恶劣的自然环境制约着边远山民脱贫致富。至1993年底,广西农村人均纯收入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800多万。
  1994年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于1999年如期实现了自治区党委提出的提前一年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
  通公路,有电视——这里已不再封闭
  从1997年底开始,自治区党委、政府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动员全社会力量,组织实施人畜饮水工程,村级道路建设,改造茅草房“三大会战”和有电行政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等工程,基本解决了村委会通汽车、人畜饮水、农村电视以及农村茅草房改造等问题。
  百色地区地委书记的扶贫联系点田东县作登瑶族乡陇穷村是全地区典型的贫困村之一,与几年前相比,这个村的面貌现已大为改观。公路通到了村口,以前进村要先坐竹排,再走一小时山路;昔日的茅草房变成了新瓦房,不再六面透风;门前的家庭水柜用来蓄积雨水,再经过滤净化,解决了村民的生活用水,散落田间的地头水柜,使生产用水有了保证;全村38户,已有10多户有电视。在我们走访的一家农户,一台16英寸的黑白电视正在播放新闻,户主坐在小板凳上看电视。正是这台电视把外面的世界带到了他的眼前。
  学科技,抓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形成
  仅仅解决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不是脱贫,即便是,也是低标准的,不稳固的。自治区的领导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与各地领导一起引导农民转变观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抓市场流通,建成农产品批发中心;抓销售队伍,让1/3的干部投入销售工作;抓科技培训,培养农民掌握致富技术。
  百色地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大搞农业综合开发,大面积种植甘蔗、水果、八角、生姜等,给农村经济带来巨大效益。特别是右江河谷的万亩芒果生产和冬菜生产,已形成相当规模,并建成中国中南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广西田阳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市场内设有全国联网的大型电子屏幕全天24小时发布全国各大中城市果菜价格。这不仅拓宽了流通市场,确保蔬菜产销两旺,也给大石山区的农民提供了劳务输出的机会。
  为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百色地区还开展教育培训,特别是对贫困村的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培训。以田阳县为例,通过培训,全县的村党支书、村委会主任都掌握两门以上实用技术,并获得“绿色证书”,增强了村级领导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全县91%的农村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脱贫技能。
  兴边贸,促开放——西南沿边开放城市将崛起
  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科技文化落后等原因,凭祥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滞后,边境少数民族村屯的边民还在温饱线上苦斗。1992年6月,凭祥市被国务院批准为沿边对外开放城市,实行对外开放的一系列优惠政策。9月,又批准设立7.2平方公里的边境经济合作区。从此凭祥市迎来了有史以来发展经济的最好时机。
  随着城市和口岸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加上政策的有力启动,凭祥的边境贸易得到持续快速发展,浦寨、弄怀边贸点目前已发展成为中越边境上最大、设施最完备的边贸点。在浦寨边贸点,我们看到一派繁忙的景象:贩卖越南货的小商店一家连一家,装满货物的大卡车一辆接一辆,戴着斗笠或绿色盔式帽的边民三三两两地坐在车上,已分不清是越南边民还是广西边民。据了解,凭祥市目前有近1/3的农村劳动力直接或间接参与边贸活动,从中获得实惠,很多农民从边贸中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机遇就在眼前。广西不再等待。他们挺起脊梁,正用行动履行一个承诺:不把贫困带入21世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