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看廊坊大开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5-19
第2版(经济)
专栏:

  看廊坊大开放
  吴公剑 孙明军
  被誉为“京津走廊”的河北省廊坊市,连续两年实际利用外资和省外资金增长幅度位居全省第一。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332.5亿元,财政收入16.7亿元,已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收入居全省第一。
  廊坊经济发展的后劲来自哪里?
  营造开放环境:提高招商引资的“承载力”
  廊坊位于京津之间、环渤海经济区的中心。优越的区位优势如何转化为外商投资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这是摆在廊坊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有吸引力,还要提高招商引资的“承载力”。廊坊人在搞好硬件投入的基础上,从抓软环境建设入手,精心构筑体制环境,理顺政策环境,改善服务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做到既招商,又能安商、富商。
  市领导亲自抓软环境建设。市委书记王学军、市长孙建群经常率领职能部门负责人到基层和企业现场办公,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几年来,廊坊已基本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和国际惯例的管理体制;出台了32条新规定,提出“一切围着项目转”、“政策随着项目走”;坚决查处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三乱”、越权执法、以权谋私等问题。市纪委协同47个执法部门对333个企业进行挂牌保护,同时规范了行政收费和检查制度,依法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完善了“一条龙”办公制度,实行“一个窗口”收费,提供“五星级”优质服务,做到客户在证件、资料齐全的情况下投资办厂所有手续都在一周内办完。廊坊开发区还成立了外商投资企业服务中心、外商权益保护中心和由投资外商组成的参议会,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大胆“让投资者当家做主”。
  自身有了承载力,吸引力就会变成生产力。截至今年4月底,共有756家三资企业落户廊坊,投资客商涉及4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北京国美、京客隆、东来顺,广东烧鹅仔等也纷纷到廊坊抢滩办店。
  把握好开放重点:调高、调优产业结构
  企业规模小,名牌产品少,管理手段落后,机制不适应市场变化……这是廊坊市固有的弱点。为了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迎接加入WTO带来的挑战,廊坊市从招商引资入手,调整、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借外力强素质。
  他们在制定产业政策、谋划产业布局时,确定了国外招商瞄准世界500强和跨国集团,国内招商面向中央部委和全国性科研院所的思路。坚持高起点、高站位,把高新技术产业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燕郊信息产业园、中科院(廊坊)科技园、周林生物工程园、海外学子创业园、引进国外智力园等,已成为高新技术项目研究开发的理想场所。市里设立了5000万元高科技产品开发风险基金,每年还拿出财政收入的3%,采取借款、入股等方式,支持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从事高新技术研制开发。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已引进高科技企业32家,占工业企业的44%,而利税占了工业企业的90%。在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下,短短几年,全市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5家,高新技术产品180种。
  在一手抓引进高科技企业的同时,一手抓利用高新技术、产品嫁接改造原有老企业,实现传统产业的技术、产品上档升级。根据廊坊市中小企业数量比重较大的实际,制订并加快实施了建设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规划。
  突出开放主题:与国内外市场对接
  廊坊人在实践中摸索出对外开放的一条基本规律,想进入别人的市场,首先开放自己的市场。1996年,来自佳木斯市的60辆汽车驶上了廊坊街头。随后,将国有液化气公司交给省内一家民营企业托管。冲破城市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历来由国家、地方政府投资、经营、管理的禁区,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把天然气管道入户工程、老居民区“三角地”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公开向社会招标。并将200家工业企业、100家流通企业、50个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项目、100个城市公用基础设施项目,以产权公开交易的方式,展现在外商面前。由此,廊坊成为国内外商家争相投资的热点地区。
  在与国内外市场对接的过程中,政府行为和计划经济的做法渐渐淡化,代之以按市场规律运作项目,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经营城市”。1998年全市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形象建设的资金达7亿多元,而市财政仅出资2000多万元,其余均来自按市场机制运作、吸纳的企业和社会资金。全长6公里的新世纪商贸步行街,是改造廊坊“龙须沟”的杰作。所投入的6亿元资金,全部是按市场规律运作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