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发展,不能搞竭泽而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5-22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发展,不能搞竭泽而渔
  吴兴华
  当前,一些地方农民的负担仍然比较重。农民负担减不下来,党的农村政策得不到全面贯彻落实,损害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挫伤了农民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农民负担过重,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同志过高地估计了农民的经济实力。认识上的偏颇,导致工作上的失准。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放手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民收入增加,绝大多数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相当一部分农民走上致富之路。但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我国农村经济状况是“两头小,中间大”,已经致富的是少数,仍然处于贫困状况的也是少数,多数是有饭吃,缺钱用,大多数农民还不富裕。近年来,农产品出现结构性相对过剩,农产品价格低迷,农民收入增加不多。农民想买家用电器,想添置一些衣物,逐步改善生活,这些都是起码的需要和合理的要求。即使农民口袋里有几个钱,我们也不能把农民收入状况估计过高。
  我们从事农村工作,无论是建设基础设施也好,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也好,都要从农民经济状况出发,加快发展的愿望不能脱离农村的实际。假如超出农民可以承受的程度,搞达标、集资、摊派,采取竭泽而渔的政策,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给农民办事必须分清轻重缓急,急事先办。事关农民利益的任何工作,都要再三考虑是否符合大多数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我们处理各方面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体谅农民,善待农民,爱护农民,保证他们在正常年景下生活逐年有所提高,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这样才有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各项工作才有后劲。
  值得注意的是,有少数地方领导干部为了自己晋升,打着“为群众办实事”、“加快发展”等旗号,不顾群众承受能力,搞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引起群众强烈不满。这样的人和事虽属个别,但影响很坏。各级党委应当对这种现象及时加以纠正,确保党的政策和政令畅通,维护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加快农村的发展,对各级领导来说,关键是认真领会、准确把握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政策,核心是立场问题、感情问题。如果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广大农民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就能够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达到既减轻农民负担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