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为科技下乡进一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5-22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为科技下乡进一言
  魏永刚
  前几天,我们村里的三个农民专门到北京来学农业技术,于是聊起了科技下乡的事。他们说,科技下乡没有到过咱村里。跑十多里路去乡里赶科技大集,领到的又往往是一时用不上的资料。这让我想起从报纸和电视上经常看到的那种轰轰烈烈的科技下乡场面。今天,家庭经营是农村经济的“细胞”,而农户的经营项目又各不相同。东家栽西瓜,西家种芝麻,他们对科技的需求也千差万别。那种轰轰烈烈的科技下乡到底能不能真正“下”进农民的心里呢?我认为,科技下乡还得进村入户。
  现在,许多部门给农民送科技喜欢送到乡镇所在地的大村子里,往往是选择农村的集日,摆一张桌子,搞一下咨询。有些地方的科技下乡活动是“外甥哭妗子,想起来一阵子”,热热闹闹到乡下走一走,发一发资料完事。这样的科技下乡看重的只是一种形式,追求的是“宣传效应”,能给农民带来多少实打实的益处似乎并不重要。科技下乡要进村入户,思想上首先得打消这种“向上看”的念头,多为农民想想。
  和在乡镇搞一些热热闹闹的活动相比,带着自己的科技成果进村入户要艰苦得多。和发资料、搞咨询相比,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农民也要费心得多。只有真正想着农民,才会仔细了解农民对科技的需求,才会动脑筋去满足农民,也才能带着科技知识进村入户。
  科技下乡进村入户,关键还得靠一种合理的机制。现在许多科技下乡活动实际上是单位组织一群科技人员集体到乡下去义务服务。这种形式虽然不向农民收费,不增加农民负担,但对科技人员没有具体的硬约束,使得有些人不关心所带的科技成果是否合农民的胃口。要让科技真正进村入户,就得把农民和科技人员“绑”在一起,使农民的利益和科技人员的利益统一起来。这种“捆绑”不能是“生拉硬扯”,而需要建立一种符合市场原则的激励机制。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引导农民和科技人员“联姻结亲”,通过股份合作的形式把科技人员和农民连在一起,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今天的农民比任何时候都更感到科技的重要,农业也比任何时候更需要科技的“呵护”。如果说农户是农村经营的主体,那么,科技就是这个“主体”须臾不可或缺的“血液”。农民和科技人员之间的一种合理的市场机制是“血液”流向“主体”的“血管”。有了这样一条“血管”,才能保证农民源源不断地得到新鲜“血液”的滋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