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1阅读
  • 0回复

书和人的命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5-20
第8版(副刊)
专栏:大象书话

  书和人的命运
  廖祖旭
  我青年时代正值“文革”浩劫时期,却从无意间得到的一本《艾芜中短篇小说选》中汲取了营养,感受到人生的力量,艰难之中自学写作,走上创作路。后来有幸见到艾芜,得到他的签名、题词。
  “文革”开始,我在四川西部那座有名的大雪山———夹金山下的小县城读初中。无法上课,却可悄悄读书,我捡被撕烂、烧烂的书读,看了前面想象后面。
  有一次,我在某机关办公室翻找到一本《艾芜中短篇小说选》,如获至宝,偷了起来。被小说描绘的南国边陲奇异风情和漂泊者奇特惊险的遭遇所震撼,感受到人要有经得起磨难的力量。
  一九六九年大年初五,一辆破破烂烂的大卡车碾着泥泞的山道,把我和同学们送往雪山深处。插队的地方叫冷杨沟。我艰难地自学、写作。艾老“将墨水瓶吊在脖子上写作”的精神鼓励着我。我曾在夜晚去记分员岳万华家里找一笔管墨水,坚持写下当天的读书笔记。
  两年后招工,原本有我。却被揭发、检举私藏书籍、读书、写作。结果被刷下来。以后的岁月更艰难,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沉重的精神负担压在青年嫩嫩的肩上……
  痛苦而漫长的十年浩劫结束后,我很快发表文学作品。在成功喜悦的同时,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怪怪的:和艾老谈谈!
  一九八三年八月,我从大雪山来到省城,出席四川省青年文学创作会,终于见到艾老。这位引我走上创作路的著名文学家竟然是一位眉慈目善的布衣长者,灰色中山装、布鞋,平头、清瘦。
  二十五日上午十时许,会议休息,艾老从主席台下来,我们几个人迎上去交谈。我讲了读他的书,走创作路的艰难经历。
  艾老轻叹了一声:“十年,十年生死两茫茫……”,又在我的笔记本扉页上题词:“努力学习、努力创新”。
  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我先后调到县、地宣传管理机关工作。在所有当年同学、知青中算是有作为的了,而我知道:能奋斗到这一步,多亏了那本书!
  曾在《四川税务报》上看到艾老生前好友、著名诗人孙静轩老人的文章《好人艾芜》,才知道艾老生活拮据,甚至有一年连买年货的钱都没有,去世前很凄凉,我在报栏前就掉了泪。
  再看报栏前地摊上摆放着褪色的那本领我走了创作路的《艾芜中短篇小说选》和许多名家的作品,竟然三五块钱一本,也就感受到:既选择了写作路,就须耐得清贫。
  本世纪许多老一辈文学家虽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的精神、留下的作品,永远鼓舞着人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