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信用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一书中谈 市场经济与信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5-25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者论坛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信用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一书中谈
  市场经济与信用
  所谓信用,是指一种建立在对受信人在特定的期限内付款或还款承诺的信任的基础上的能力,它使受信人无须付现就可以获取商品、服务或资金的能力。信用是多少发展了的市场交易中的一个必具的要素。
  信用是随着市场的发展而产生的。在最原始的商品交换中通行的是实物交易,货币的介入使交易较之物物交换容易达成。但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要求也常常造成不便。为了克服这种不便,卖主往往同意买主在未来约定的时间再行付款,即进行赊销。赊销意味着授信人给予受信人的未来付款承诺以信任。这样,便出现了最早的信用关系。物流和货币流在同一时点发生的交易方式为以信用为中介的交易所取代。接着,信用超出了商品买卖的范围,货币本身也加入了信用交易的过程,出现了借贷活动。贷款意味着债权人给予债务人未来还款付息的承诺以信任。事实上,现在通行的纸币(信用货币)本身,也是在这种信用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说,现代金融业就是信用关系发展的产物。信用交易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市场交易的成本,扩大了市场规模。市场经济是一种建立在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之上的经济。
  然而,信用又会带来风险。当授信人(债权人)授信失当或受信人(债务人)回避自己的偿付责任时,风险就发生了。为了控制这种风险,任何现代社会都需要有一整套严格的信用管理体系。只有在这一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稳定可靠的信用关系,现代市场经济才有可能生存和发展。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变而来的,因而信用基础比较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信用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而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却远远落后于这种要求。面对这种情况,建立和健全国民经济的信用体系就成为当务之急。
  建立一套信用管理体系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多方面来进行。
  首先,信用体系的基础,是各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微观经济主体(自然人和法人)。授信人(债权人)以自身的财产为依据授予对方信用,受信人(债务人)则以自身财产为保证取得信用。由于对自己财产的关心和有关的法律责任,他们都要建立自己的信用管理体系,对有关的信任关系进行严格的管理,以便规避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微观基础方面,首先要做到的是将原来的国有企业改造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然后才可能有健全的信用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制度。
  其次,要建立社会化的信用管理支持体系。因为由信用关系的当事人分别进行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活动,如进行受信人的资信调查和商账追收等,交易成本太高,而由社会化的机构来为信用当事人服务,则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例如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便出现了征信所,对社会提供商业化的征信服务。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尚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阶段,资信服务行业也还在建立过程之中,资信服务的落后状态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阻力。面对这种情况,建立社会化的资信服务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