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农业产业化的链条在加长——湖北农业结构调整追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5-28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新闻追踪

  农业产业化的链条在加长
  ——湖北农业结构调整追踪
  本报记者
  龚达发
  杜若原
  编者按:湖北省通过深入农户调查算账,找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提升第一产业的层次,促进二、三产业的巩固发展,整体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反弹琵琶,以销促产,培植龙头企业,壮大名牌产品,农业产业化的链条在加固、加长;科技下乡入户,争取市场优势。湖北的实践说明,只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强化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有可为。
  新千年的春天,带给湖北5000万农民不同寻常的感觉。在江汉平原、鄂北岗地,在武陵山下、秦岭南麓,伴着春风细雨,人们把对丰收的祈盼,对新世纪的憧憬一起播撒在了大地上……
  困境孕育希望与机遇
  最近3年,湖北农业步入了困难时期。在农产品相对过剩、市场约束增大的宏观环境下,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难成为突出矛盾。
  在诸多矛盾面前,决策者没有惊惶失措,没有怨天尤人。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农产品卖难,从本质上讲,是农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结构性矛盾的必然反映,是农产品生产不适应市场变化的集中体现。要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必须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湖北农业结构怎么调整?省委书记贾志杰、省长蒋祝平带着问题向农村干部、向农民问计。调整难在起步,难的是找到、找准湖北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省政府对农民的收入构成,进行了认真分析。1999年,农民的报酬收入、财产性收入比上年增加,而占农民收入60%的家庭经营收入则减少6.2%。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第一产业减少幅度大,人均减收166.54元,降幅达7.8%。虽然二、三产业分别增加了15.89元和2.46元,但终因增量太小,弥补不了第一产业的减收损失。在第一产业中,种植业减收113.88元,下降7.9%;畜牧业减收40.53元,下降8.03%;渔业增收7.33元,增长13.01%;林业增收5.62元,增长18.26%。
  一番算账,找到了湖北农业的“短处”,也清楚地看到靠结构调整增收的潜力还很大。省委、省政府据此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构想:提升第一产业的层次,促进二、三产业巩固发展,整体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从湖北实际出发,种植业是家庭经营收入大头,在调整中要挑重担,要扭转负增长的局面。
  反弹琵琶以销促产
  前几年,湖北有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一方面农民卖粮难、卖猪难;另一方面城里人“喝珠江水(饮料),吃广东粮(饼干)”。专家指出,制约湖北农村经济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流通不畅、市场不活是重要因素之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能只在种植面积上做“加减法”,更重要的是在转化加工和流通领域做文章。搞活了流通,就牵住了结构调整的“牛鼻子”。
  观念一变天地宽。钟祥市1999年推行“订单农业”,有50%的农民按订单进行种植养殖,60%的农产品按订单销售。订单在农民和市场间架起了一座金桥,也为产业调整提供了保障。年产10亿公斤稻谷的监利县,大搞粮食转化增值,构建、延长、拓宽和壮大粮食产业链,从过去卖粮为主到卖粮食制品为主,缓解了卖粮难。1999年全县产粮11.1亿公斤,转化6.6亿公斤,增值6.1亿元,农民人均从转化中增收210元。从监利的实践中,人们认识到加快粮食转化,提高粮食的经济效益大有可为。湖北省今年计划通过生物转化(养殖业)和加工转化粮食90亿公斤,占年产量的1/3。
  粮棉油的规模还要不要坚持,它到底是包袱还是财富?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的湖北省,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首先要直面这个无法回避的现实。省委、省政府从农村稳定和国家大局出发,提出农业结构调整不仅不能使粮棉生产萎缩,还要保护好粮棉生产能力,培育、壮大粮棉新型产业。分管农业的副省长贾天增告诉记者,坚定发挥湖北粮棉油生产优势,这是基于现实的明智选择。
  事实证明,省委、省政府的这个决断是符合农民意愿的。湖北早稻去年退出国家保护价后,各产区提出压减面积100万亩,但实际压减面积不多,原因是早稻适合加工成米粉等副食品,市场俏销,价格也不低。起作用的还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农业部门今年的统计显示,湖北粮棉油面积总量保持稳定,经济作物尤其是名特优产品呈现大发展态势。
  把粮棉生产变成粮棉经济,把粮食转化为肉、蛋、奶,变成餐桌食品,把棉花转化成纱、布、衣,变成衣着的商品,深加工,精加工,系列加工,提高粮棉比较效益,大幅度增加收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向新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培植龙头壮大名牌
  培植龙头企业,壮大名牌产品,是湖北省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着力点。
  最具影响力的是诞生于洪湖岸边的“蓝田集团”。这家集农副水产品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于一身的大型企业集团,利用洪湖莲藕等水生资源,开发出野莲子乳、野藕汁等100多个品种,年产值超过10亿元,出口创汇2500万美元,建起15个水产养殖和科研示范基地,带领洪湖周围30多个乡镇10多万农户走上了致富之路。“蓝田模式”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一面旗帜。
  湖北银欣集团是一家以粮食加工、经营为主要业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生产的“荆珍雪”系列免淘米、“福娃”膨化米荣获1999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随着产品销售的日益火爆,公司对优质稻的需求不断增加。银欣集团与周边部分村签订了优质稻种植合同,当年优质稻种植面积就扩大到3万亩,加工销售优质稻1500多万公斤。
  打响一个名牌,致富一方百姓,激活一方经济。孝感麻糖、米酒是湖北传统名牌产品,以这两个产品为龙头组建的孝感麻糖米酒集团网罗了省内16家企业,形成了整体竞争优势,迅速占领全国市场,原料生产基地发展到25万亩,年转化粮食1亿多公斤。
  有了名牌壮名牌,没有名牌创名牌。品牌农业意识已深入人心,成为湖北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亮点。当阳市大力实施绿色食品发展战略,力创农业精品名牌,仅向国家申报的绿色食品就有12个。荆门市民间食品“风干鸡”,以肉嫩、味香、无公害受到消费者青睐。近两年他们抓紧开发,组建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带动10万农户养鸡。武汉市新洲区汪集镇用一罐鸡汤带活了一镇经济。仅去年在武汉就销售150万罐汪集鸡汤,销售额达4500万元。汪集鸡汤带动汪集镇养鸡、运销、餐饮业大发展,仅去年就创税收40多万元。
  着眼当前起好步。湖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经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3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日益壮大,优质高效的农业产业化链条正在加紧、加固、加壮、加长……湖北正以前所未有的坚实步伐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
  压题照片:湖北龙发集团特种水产养殖基地。(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