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长虹,还能红多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5-29
第11版(信息产业)
专栏:焦点

  利润总额由1998年的23.28亿元下降到1999年的6.21亿元,排位由全国电子百强第一跌到第五。而在这个关键时刻,企业的灵魂人物倪润峰又淡出。人们不禁担心——
  长虹,还能红多久?
  本报记者 冉永平
  沉寂一段时间的长虹最近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长虹被关注不是降价,也不是囤积上游资源,而是被视为长虹灵魂人物的倪润峰的淡出。
  5月15日,四川省绵阳市政府宣布倪润峰不再担任长虹集团总经理职务(但仍任长虹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一职由原长虹集团副总经理袁邦伟继任。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博士后赵勇任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企业换将本来就是敏感的事情,而倪润峰的退出又发生在长虹在行业内排位下降(由全国电子百强第一跌到第五),业绩大幅度下滑(1999年,长虹利润总额由1998年的23.28亿元下降到6.21亿元,每股收益由最高时的2.9元跌到0.243元)的非常时期,因此就更加受到关注。
  “太阳最红,长虹更新”,这句曾经几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开始变得模糊的今天,人们不禁对倪润峰之后的长虹的命运担忧,长虹这轮“太阳”真的会日落西山吗?长虹,还能红多久?
  没有不低头的箭
  即使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也无法保证一直以均匀的高速发展。这正如射箭,再强的弓也无法保证射出的箭永不低头。波浪式前进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因此,对于长虹这样的企业,出现一点起伏,是正常的。
  公正地讲,倪润峰是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之一,在他的梳理下,长虹也是屡创奇迹的企业,而且即使今天,长虹也还是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之一。
  作为地处山沟的军工企业,长虹80年代初起步生产彩电时产量不足10万台,在国内根本排不上号。但是,看起来没有什么优势的长虹在后来十几年中成为名副其实的“黑马”,一举成为中国彩电业巨无霸,连续多年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这不能不说是长虹也是倪润峰创出的奇迹。
  连续10年高速发展的企业不出任何问题是不现实的。出了问题就要调整,调整必然要影响速度。新任总经理袁邦伟认为,1999年对于长虹就是一个调整年。他说:“国外企业一般6到8年就进行调整,长虹连续高速发展了10年,企业内部必然出现一些问题。1999年春节,公司高层连续开会10天,决定宁可牺牲一定的速度也要进行调整。现在来看,调整对长虹的眼前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是为长虹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企业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营销体制、劳动用工和分配体制等方面长虹都进行了重大改革,从而激发了企业内部活力。可以说我们的调整目标基本实现了。”
  据长虹方面提供的数据:目前,企业库存减少了19亿元,资金周转率提高了一倍以上,负债率降到了20%。这些数字表明,长虹虽然牺牲了一些眼前利益,但是从长远看更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对于这样的调整,据说长虹方面很有信心。对于长虹的太阳会不会落下的问题,一位中层干部这样回答:“杰克·韦尔奇改造GE花了10年时间,郭士纳对IBM的调整花了4年,为什么长虹只调整了一年,有人就没有耐心了呢?”
  继承与批判同样重要
  我们没有道理就长虹眼前的处境推断长虹会从此日落西山。但是,这些年长虹的得与失却是非常值得包括长虹在内的所有企业总结的。特别是对于长虹新的经营者,总结的好坏可能会关系到长虹今后的走向。
  倪润峰是很有个性的企业家,长虹也是很有个性的企业,与其他领域的龙头老大比,长虹更受到各方关注,原因就是几乎隔不了一年半载,长虹就要在市场上刮一阵旋风,如价格大战、彩管大战等等市场波澜几乎全部是长虹发起。说长虹打个喷嚏,全国彩电业要感冒三天,这话不过分。这恐怕正是倪润峰或者长虹的个性所在。
  有一种观点认为,长虹失在张扬与霸气,对于长虹多少有些霸气的经营风格,业内包括媒体一直颇有微词。
  其实张扬与含蓄是两种风格,虽然我们的民族文化更容易接受后者,但是它并非成败的关键。一种经营策略的成败,关键要看它是否符合市场竞争规律。如果是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即使霸气,也会成功,否则,再含蓄、再隐蔽也会失败。
  长虹的张扬主要表现在两件事,打价格战和企图“断别人粮草”、垄断上游的彩管资源。两者虽然都“不得人心”(不得同行的人心),但本质和结果均有区别。
  价格战很残酷,但并不背离市场竞争规律。长虹有成本优势,它有10多条生产线,有国内最大的生产规模,而且与沿海的竞争对手比,劳动力成本低。长虹在竞争中当然要发挥自己所长,这其实无可厚非。而且降价的最终受益者是消费者。
  由于价格战并不背离市场竞争规律,也正是扬了长虹之长,因此,长虹是价格战的最大胜利者。某种程度上,长虹正是靠价格战一举成为行业老大,而且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
  相反,企图垄断彩管资源则是严重背离竞争规律的。长虹形成今天的被动局面,可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导火索是彩管大战。1998年下半年,长虹囤积了国内企业生产的21英寸、25英寸彩管的76%和63%,以及几乎全部的29英寸彩管,同时,建议国家停止进口彩管。其目的再明显不过,企图通过垄断上游资源,断竞争对手的“粮草”,从而置对手于死地。
  这样的想法未免到了天真的地步,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竞争就必然要排斥垄断。对于政府也好、消费者也好,在一棵树与一片森林面前肯定要选择后者。结果,长虹自己的目的没有达到不说,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主要对手并没有因此减产,而自己的库存却急剧上升。
  由于有了长虹,彩电成为“多事地带”,但这也是好事。长虹在市场上刮起的一次次旋风,它在市场战略上的得失实际上为我们出了一道好题目,优胜企业究竟应该怎样做领导者,该怎样领跑。这是值得包括长虹在内的所有行业老大们(就彩电生产规模而言,长虹仍是老大)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
  我们冷静地抛开具体的是非,至少一点是明确的:任何人、任何企业,别管你多么强大,背离市场经济的规律都要受到惩罚。强大如微软,企图垄断都逃不掉制裁,更不要说长虹。衷心希望长虹新的经营者能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也衷心祝愿长虹的太阳明天照常升起。(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