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有机大麦”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5-29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下乡手记(38)

“有机大麦”的启示
王慧敏
  去年秋,我在江苏金坛采访时,曾对两户农民的种粮成本构成进行过调查。
  姓张的农民种的是普通小麦,每亩平均成本大体如下:粮种19元,化肥、地膜、农药等农资83元,水电费26元,农机播种、收割费用34元。如果分摊进“三提五统”、教育集资、农业税、农林特产税等费用,每亩地投资不少于250元。他种的小麦平均亩产接近400公斤,按当地保护价每公斤1.14元计算,销售收入约450元。扣除成本,每亩纯收入约200元。
  姓柳的那户农民种的是从国外引进的“有机大麦”。从投入成本看,两户差不多,但收益却相去甚远。日本客商订购“有机大麦”价格是每吨2500元。扣除成本,柳姓农民的收益比姓张的每亩高出4倍多。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规模较小,劳动生产率低,加之农资价格居高不下,近1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递增。1997年,每50公斤粮食的含税生产成本达51.93元,比加拿大高出将近5倍。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目前的国内价格已比国际市场高出20%—50%。
  价格这样高,有人担心“入世”后国外农产品会冲击国内市场,就不是杞人忧天了。
  怎样才能将粮食成本降下来呢?专家们为此伤透了脑筋。有规模才有效益,人均就那么一点地,反复挖刨,又能挖刨出多少东西?扩大规模吧,那么多劳动力一时往哪里转移?有人提议:农业是个弱质产业,要想降低成本,首先必须有足够的投入。不错,即使发达国家也对农业给予补贴,美国及欧盟一些国家每年对农业的补贴达上千亿、甚至几千亿美元。可我们不具备高补贴的财力……
  因此,针对我国资源紧缺的状况,降低农产品成本的现实途径是依靠科技进步,以生物技术替代土地,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金坛柳姓农民种“有机大麦”的事例,说明了这一点。以色列农业发展的历程,也展示了这个道理。以色列的水土资源都很紧缺,但全国每年竟出口10亿多枝花卉,人均185枝。以色列的花农懂得,要在花卉行业与具有悠久栽培历史的荷兰竞争,必须掌握花卉生产的先进知识和技术。因此,全国现有的3000多名花农全都是农业专科学院毕业或经过专业知识培训的。现代高科技在花卉生产中普遍推广,更令世人惊羡。
  反观我国的农业科技状况,实在令人担忧: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发达国家的1/2左右;本来数量就不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30%—40%,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1996年我国用于农业科研的经费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6,大批农技人员流失……
  “入世”,向中国农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科技需求。如果你是一个县领导,假若重视科技仍停留在口头上,那即将面临的窘境就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卖难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