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江阴农村的三大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03
第4版(经济·体育)
专栏:

  江阴农村的三大变化
  本报记者 顾兆农 龚永泉 王锦鹄
  编者的话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指出,“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不仅有利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解决农村发展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而且有利于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拓宽
  城乡市场,优化国民经济整体结构,是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大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江阴市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方面,曾创造出骄人的业绩,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农民走上了小康之路。江阴人民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近年来,面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形势,江阴市委、市政府从当地实际出发,提出了农民向小城镇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发展、(乡镇)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思路,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了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全市显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耕地少人口多,是我国的国情。沿海经济较发达的苏南地区,地少人多的矛盾尤为突出。80年代,苏南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激活了农村经济,为劳动力、土地等资源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可能,也为农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创造了条件。江阴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入,农业和农村工作中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实现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四年前,江阴市提出了“农民向小城镇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者集中、(乡镇)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发展思路。
  经过几年的实践,江阴初步显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江阴在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面积上,以全国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出超过全国三百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这样的产出水平,与“三集中”的发展思路有一定的关联。它已经成为江阴农业和农村迈向现代化的一个新起点。
  农民向小城镇集中,节约了大量土地,改善了投资环境
  苏南农民的传统居住方式有两个特征:独门独院,要有自己的“天”和“地”;再就是房子想盖在哪里,就盖在哪里。这至少带来两个问题:人口聚集程度降低,土地浪费严重。
  城市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口的密集度较高。因此,“三集中”,首先是人口的聚集。如何聚集?一是统一规划,改造城镇和村庄;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用完善的城市化生活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环境来吸引农民入住新型小城镇和中心村。
  江阴市按照扩大中心城区、大力发展小城镇、合理缩并自然村、逐步组建中心村的总体思路,实现农民向小城镇集中。
  千年古镇江阴华士镇,90年代初期的常住人口只有5000多人,现在已经聚集到5.6万人。这跟该镇的小城镇建设有关。近年来,该镇累计投入4亿多元,对路、水、电、通信、绿化和环境建设等方面,通盘考虑,超前设计,通过诸如实现市、镇、村光纤大联网等,赋予农村集镇以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城市的功能。同时,对自由街、和平街、文星路、龙砂路等实施现代化改造,改造了25万多平方米的商住房,形成了4个住宅区。现在,该镇已经跨入江苏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行列。这些年,该镇还把小城镇建设向农村延伸和辐射,目前,全镇已经统一规划建设了华西、向阳等5个中心村。
  实施“农民向小城镇集中”的战略,不仅节约了大量的土地,也改善了投资环境,加快了招商引资的步伐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去年,该镇完成外贸供货总值8.26亿元,同比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3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该镇靠施以积极的利益调节政策,形成了人人都是投资者、同时又是受益者的格局,较好地解决了“小城镇建设资金哪里来,建好商住房哪里去”的问题。该镇老镇改造的资金80%来自民间,自由街的商住房产销率达100%。
  记者在三房巷村了解到,这些年,村里先后筹集2亿元建设中心村,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原来的3个村向一个中心村集中,仅此一项,就节约土地40多亩。在村民住宅区,整齐、漂亮的别墅连成片,物业管理、环境绿化、水电气等配套。如此居住环境,令城里人羡慕不已。向阳村原来5个自然村都坐落在农田里,现在村庄移到山坡上,5个村庄变成了2个自然村,腾出了土地100多亩。
  目前,江阴已建成国家、省和无锡市新型小城镇14个,占全市城镇总数的一半以上,形成了周庄、华士等一批卫星城镇。有些乡镇已初步形成了现代化新型城镇的雏形,城镇人口比重达40.35%。江阴还实现了两个“半小时公路圈”———半小时到高速公路,半小时到市区。饮用自来水、使用液化气、安装住宅电话的农户分别占总户数的88%、90%和75%。
  耕地向规模经营发展,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
  发达的经济必须要以发达的农业为依托,一个地区的现代化,必须以农业的现代化为基础,而农业的现代化,必须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
  江阴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是从1993年开始的。之后,每年以1万亩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市农田规模经营单位1721个,其中种田大户1670个。
  江阴从“两田(商品粮田和口粮田)分开”抓起,大力发展镇办农场、村办农场等,发展种田大户,把分散的粮田逐步向种田能手集中,实行规模经营。对规模经营的专业人员,推行了“绿色证书”制度,实行持证作业。目前,全市已经完成“两田分开”,商品粮田全部实行规模经营的村有63个。华西、三房巷等村建成规模养猪场1567个,已建成40个千头猪场、3个万头猪场,涌现了一批养鸡养鸭和养鹌鹑大户。
  江阴根据自己的实际提出,由分散型的家庭农业向规模型的集约农业转变;由手工型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型的机械农业转变;由气候型的自然农业向抗灾型的加工农业转变;由单一型的社区服务农业向商品型综合型的社会化服务农业转变;由低产出、低效益、低劳动型的低水平向高产出、高效益和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农业转变。
  该市按照人均不低于0.4亩粮田的要求,划定了基本农田保护区。对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用地的,也通过土地“换茬”,采取“以一造一”甚至“以一造二”的办法偿还,从而确保了耕地的动态平衡。
  土地的动态平衡,是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则为农业的机械化创造了条件。
  1991年至今,江阴对农业机械化的总投入达1.98亿元,其中市级补贴2000万元,镇村集体投入1.13亿元,个人投入6500元,从而使农业机械化作业率每年都提高3—4个百分点。目前,江阴农业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80.2%。
  4年来,江阴市累计投资6000多万元,改造了5万余亩中低产田,复耕土地达11456亩。
  工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辐射源
  “村村办厂、镇镇冒烟”,一度是对发展乡镇企业负面效应的真实写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江阴除了在工业项目的审批上严格把关之外,还把企业规划到工业小区去发展。
  目前,全市已经形成省级高新技术园区一个,镇级工业园小区28个,村级工业小区18个,外商投资工业园区5个。这些工业小区已经形成了该市经济发展的生长点、提高点,成为经济增长的辐射源,使原来的分散布局逐步走向集中,形成了一定的聚集优势。
  现在,江阴涌现出来一批产销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大企业、大集团,其中有12家利税超过亿元,形成了纺织、机械、冶金、化工、电力、船舶修造等十大行业。在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公布的全国千家最大规模、最高利税和最大出口创汇乡镇企业排行榜上,江阴分别有41家、36家和52家,数量在全国县级市中名列前茅。涌现出了双良、阳光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名牌产品。去年,江阴国内生产总值、工业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工业用电量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名列江苏省县(市)的第一位。
  “三集中”最大的成果是:提高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集约化水平。江阴相对集中、科学配置和综合利用工业、人口、土地资源和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配套设施,改变了农村基础设施不配套、集结程度低、资源能源浪费和乡镇工业“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状态,加速了集镇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土地的集约化程度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环境质量提高了。顾山等7个镇已成为江苏省委环境文明生产企业示范镇,向阳村则已建成生态村。
  环境改造了人,管理改造了人。由于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江阴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提高了。去年,江阴市被评为全国首批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