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唐代文学研究的又一进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03
第6版(文艺评论·读书天地)
专栏:论著简评

  唐代文学研究的又一进展
  罗宗强
  辽海出版社出版了傅璇琮先生主编的《唐五代文学编年史》,这是我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我们的学术界有过一些时段的文学系年,但像这样规模、这样严谨和细致的编年史,却还没有过。单就这一点说,这部著作的出现,也应该看作是古代文学(至少是唐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进展。傅先生近二十年来在唐代文学研究上取得的成就是很大的。这部编年史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的又一个实实在在的贡献。
  唐五代的作者,已有年谱和作品系年的是少数,多数作者的行踪与作品的系年须从头做起,可想见这部编年史工作量的巨大,晚唐、五代卷尤其如此。傅先生在自序中说,他们用了近十年的时间。真是十年辛苦不寻常!现在肯下这样苦功夫的人是不多了。
  我想,这部编年史的价值,首先在于为我们较为真切的展开了唐代文学发展史的序列。我们有各种文学史,勾画过唐文学的面貌。但那是大的时段的面貌,比如说,初唐、盛唐等等。至于每个时段的较为详尽的发展过程,则就付之阙如。大的时段的面貌的描述与编年史对于历史的描述是有区别的,它注意到的是该时段的总体特征,多作横的描写,而忽略该时段内的纵的发展变化。例如,我们常以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上所说“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为据,把开元中期看作盛唐诗的开始,说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然后分列盛唐诗人如李白、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等的成就。但是如果我们看傅先生他们的编年史,我们就会注意到,盛唐的不同段落诗坛的面貌是有差别的,如开元十五年至二十年这六年间,在诗坛上最为活跃的,是孟浩然和与他诗风相近的一批诗人。在这六年间,孟浩然与当时的主要诗人有多次的诗歌交往;他与一些地方官吏也有诗往来。他从洛阳南下越州,游剡溪,到杭州、天台,又北还襄州途中,山水名胜之地,留下了大量诗篇。他的诗歌交往十分广泛。王维、储光羲、崔国辅等人,这时也十分活跃。这就促使我们想一个问题:开元中这段时间,优游从容的诗风可能占有重要的地位,可能是当时诗坛上影响较大的诗歌发展趋向。当然也有另一种可能,有的诗人的诗作无法全部系年,不排除这六年中还有更为活跃的诗人。但是这部编年史使我们去思考每个时段之内诗歌发展的更为复杂的多种可能性。
  这部编年史为研究唐、五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外部因素的影响提供了更为详尽的资料。以往我们不大重视帝王爱好、政局变化在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其实在中国,帝王的爱好与政局的变化对文学的发展趋向是有影响的。由于古代中国的文人多走入仕的途径,他们就与官场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这部编年史里,我们看到帝王的爱好与部分文人群落形成的情形;看到政局变化与士人升降如何的在诗文中反映出来。
  这部编年史的价值,还在于它提供了唐五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域的情况。我们从一个作家的年谱中,当然可以看到他在各地的行踪,但那是一种单一的感受。把整个文坛的作家群放到一起来考察,同一时段各地文学发展全貌就一目了然。这就为文学地域特色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编年史无疑的属于基础性的研究。它为其它的研究提供大量的史料依据。有心人可以在它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做各种专题的研究。当然,作为一部编年史,详略分寸应如何的掌握,尚是一个可以研究的问题。作为基础研究,我以为越详细越好,特别是一些重要作家与重要文学事件更是如此。这部编年史晚唐、五代部分做得细一点,特别是晚唐、五代的研究基础较为薄弱,能做到现在这个样子,实属不易。相对而言,盛、中唐目前已有较好的研究基础,似乎尚可作得更细一点。还有,就是政局之外,思潮与艺术(如绘画、音乐等)的重要事件似乎反映得不够。再一个问题,是系年之外,重要的文学事件、重要的段落,是不是可以作一点史的整体描述,以加强史的整体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