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创建文明城的秘诀——杭州市文明建设纪实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07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创建文明城的秘诀
  ——杭州市文明建设纪实之三
  本报记者 袁亚平 唐维红
  创建一流文明城市,靠什么?杭州市的经验告诉我们:靠依法治市,靠制度规范,靠人的素质提高。
  去年8月26日上午,杭州市最大的两处违法建筑——绿晶大酒店和新世界娱乐城,在隆隆机械声中被拆除。围观的市民们拍手叫好!对违法建筑,群众反应强烈,举报次数最多,要求拆除呼声很大。这次,市政府下了铁的决心,用法律手段,果断予以拆除。
  杭州是座老城,城区面积小,道路狭窄。而前些年在市区内的违法建筑和到期临时建筑竟达150万余平方米,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绿化、市容、市貌和人民的生活。
  去年5月27日,杭州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拆除违法建筑工作并作出重要决策。市政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清理和拆除各类违法建筑的通知》。7月21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拆除违法建筑遏制违法建设行为的决定》,组织人大代表对执行决定情况进行督查。
  到今年5月初,全市已拆除各类违法建筑128万平方米。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地方立法权,从杭州作为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这个特点出发,先后审议通过了《杭州市西湖水域保护管理条例》、《杭州市环境噪声管理条例(修正案)》、《杭州市文物保护管理若干规定》等21个地方性法规,依法治市,保障和促进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从1997年下半年起,杭州市财税体制实行重大改革,取消了几十年一贯制的“专管员管户”制度,实行了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税,重点稽查,优质服务。这样,堵塞了“暗箱操作”的漏洞,提高了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水平。这里的办税服务厅,被评为浙江省最佳办税厅、杭州市文明单位。
  “门难进,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这是许多群众对职能部门和“窗口”行业的反映。要改变这种状况,思想教育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建章立制,靠制度来规范。
  杭州市文明委先后制订了《杭州市文明行业建设管理办法》、《杭州市文明服务示范点达标考核办法》。商业、交通、建设、卫生、公安等21个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窗口”行业,登报公开了创建承诺服务内容,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全市各“窗口”行业细化服务规范,量化服务指标,以知晓率、执行率、达标率、满意率等为标准,对服务质量进行量化考核。
  记者在杭州大街小巷见到,路面上都是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杭州这个“国家卫生城市”,怎么能做到如此整洁?
  杭州市委副书记、市文明委常务副主任吴键说:“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我们把强化管理,以管理促文明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任务,狠抓长效管理措施的制定和落实。”
  杭州市委、市政府按照长效管理的思路,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管理的21条意见,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新格局,从市、区两级政府延伸到市、区、街、居四级组织,从政府部门辐射到市民群众。
  从签订政府目标管理责任书,到各项制度的规范和实行,杭州在市容卫生长效管理上,达到了“道路清扫机械化、街面保洁延时化、垃圾收集袋装化、现场监督定岗化、‘门前三包’责任化、城郊环卫一体化、环卫作业市场化”。
  全市目前已有45条(段)道路实行了12—16小时保洁,下城区的29条主次道路全面推行了全日制保洁,还实行了街长、路长、段长负责制,把环境保洁、秩序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人。
  杭州市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创建城市文明的根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风尚。
  杭州市浓厚的文明城市氛围,感化了人的思想,陶冶了人的情操,引导了人的行为。杭州城里处处可见人与人的关心,人与社会的互助,人与环境的和谐。
  杭州福利院的6个孤儿长大成人了,对院管理人员说:“阿姨,我要工作。”此事一经《杭州日报》下午版披露,70多家企业老总争先恐后,都向孤儿发出了邀请。他们都觉得有责任为孤儿创造工作的机会,为孤儿献一份爱心。
  古运河畔的杭州市朝晖街道,有一个康复中心和残疾人服务中心。街道民政助理员胡玉华介绍说:“我们在这里照顾以弱智残疾为主的工疗人员55人,他们全年都在这里,通过药疗、手工疗、文艺活动,有所康复。一年中还带他们出去春游、秋游。”
  记者的感受很深:这些弱智残疾人被安置在这里并得到照顾,他们没有被社会所抛弃。只有在文明的社会里,人的生存权才会得到尊重。杭州市的文明由此可见一斑。
  在杭州市,市民们爱国爱乡,遵纪守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已经蔚然成风。市民们认养绿地、保护古木、放生青蛙,呵护鸟儿……已经是很自然很平常的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