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评“明朗的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5-20
第3版()
专栏:

评“明朗的天”
吕荧
曹禺同志的新作“明朗的天”的演出,得到了令人注意的成功。它从去年十二月十二日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直到今年二月二十五日为止,剧院每天都客满。观众久已期待曹禺同志的新作了,“明朗的天”告诉了观众,作者是以严肃的态度继续努力于戏剧的创作的。
“明朗的天”里大部分人物是高等学校中的知识分子。中国的旧知识分子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里成长起来的,背的思想包袱沉重得很,既有残余的封建意识,又有浓厚的资本主义思想;至于在美帝国主义影响下面成长的知识分子,更有或多或少的亲美崇美的思想。除了有少数人较早地献身革命事业以外,多数人直到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之后,中国的社会起了根本的变化,才开始在思想上发生变化,渐渐觉悟过去的错误,开始和人民结合,走向为人民服务的道路。“明朗的天”就是一个描写旧知识分子思想转变的戏剧。
这个剧写的是北京燕仁医学院的医生和教授们的故事。剧里的中心人物是凌士湘,一个细菌学家,他几十年来一心一意地从事研究工作,希望能够用他研究的结果为人民增进幸福。在解放后,这个正直、真诚、赋有正义感的科学家是拥护共产党的,可是在医学院展开反帝爱国运动的时候,他有几个问题弄不清楚:美国在中国办医院办大学有进行文化侵略的目的吗?美国大夫贾克逊是文化特务吗?科学家有阶级性吗?科学要同政治结合吗?起初他怀疑、思索、苦恼,得不到解决(二幕二场)。后来他参加反细菌战展览会的工作,看到美帝国主义者的罪证,看到他所怀疑的细菌战是实在的事实,确实有“杀人的科学家”,他才开始觉悟(三幕一场)。同时医院中的病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庄政委对待他女儿凌木兰的态度也使他受到感动,受到影响(三幕二场)。最后,他亲眼看到美帝国主义者从飞机上投下的感染了鼠疫的中国田鼠,正是利用的他的研究;并且又听到另一个大夫孙荣告诉他:女病人赵王秀贞的离奇的死,原来是贾克逊用她来实验斑疹伤寒的结果。这时候他明白了一切,于是毅然地向医学院的董院长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要求到朝鲜前线去参加反细菌战工作,参加人民民主阵营对美帝国主义者的斗争(三幕三场)。在剧里,作者相当真实地描写了这个人物的形象和他的思想转变的过程。作者对于这个人物的描写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感动了广大的观众。
对于剧里其他的旧知识分子,作者也都按各人的生活思想情况的不同,描写了他们在解放前后的不同的表现和变化。在解放以后,在反帝爱国运动中,同美帝国主义者关系较浅、思想平庸、可是并不顽固也确实有些学问的陈洪友,表现了一定程度的进步。糊涂而且卑鄙、沉迷在小资产阶级的名利梦想里的孙荣和尤晓峰,只是初步改变了立场,进步还不大。同美帝国主义者关系较深、世故也比较深、顽固反动的江道宗,就很少变化;虽然贾克逊的罪恶已经暴露,医生们都觉悟了,他自己已经成了“孤家寡人”,但他还在那里迟疑徘徊,下不了同旧思想分家的决心。
江道宗、孙荣、尤晓峰式的知识分子,在旧中国是大量存在的。他们的头脑里充满剥削阶级的思想,他们没有想到过人民和国家,也没有想到过科学真理;他们所想的只是个人的私利,怎样才能得到反动统治者的欢心,甚至于能够堕落到甘心做美帝国主义者的奴才。“明朗的天”概括地描写了这些人物的形象,揭露了他们的肮脏的面目,并且指出唯有努力改造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是旧知识分子正确的出路。在这方面,“明朗的天”触搔着了这一类人的痛处,向他们敲起了警钟。
“明朗的天”表现了旧知识分子在解放后思想情感上的变化,描写了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和党员的活动,同时穿插着帝国主义分子的阴谋诡计,抗美援朝斗争,工人阶级翻身前后的生活状况,因而反映了激烈变化中的中国社会的一个面影。这个剧的主题思想和革命立场的明确,是作者以前的剧作所不能比拟的。而作者剧作的特色之一——力求真实地生动地具体地描写人物底性格、思想、情感,这一具有现实主义素质的特色,在“明朗的天”里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它力求契合真实的现实,而不是仅仅追求戏剧性的构图。正因为这一切,观众热烈地欢迎了这个剧的演出。在作者的创作道路上,“明朗的天”是一个新的成功的起点。
“明朗的天”有这些成就,可是也有它的一些缺点。
作者写作“明朗的天”之前,曾经详细地研究过剧中人物的生活;剧本写出来之后,又经过一再的修改。作者在这个剧上所用的工夫和力量,不下于他以前的剧作。可是观众看了之后,仍然觉得它感动人的力量还不够强烈,因而所得的印象还不够深刻。许多人认为它的艺术成就还没有达到作者以前所已经达到的水平,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原因,决不如某些人所想像的,是作者被共产主义世界观这把“刀子”吓坏了,而要从作品的本身去寻求。
戏剧的主要缺点是剧中现实生活和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比较简略,缺乏深刻的内容。剧里的中心人物凌士湘,作为一个科学家,他的思想和性格,他的生活态度和工作精神,都需要有更具体更深刻的描写;可是现在我们仅能从他和别人的谈话里知道
一个大概。剧里第二幕第二场,地点在凌士湘家里,本来是具体描写这个科学家的生活和思想的很好的场所,可是全幕都被思想问题的抽象的辩论占去了。作者说凌士湘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但是作者并没有在舞台上表现出他从事科学工作、追求科学真理的庄严,观众在戏剧的前半部也几乎只看到他的固执的一面。戏剧的主人翁既然没有以动人的生命出现,他的思想斗争就不免减少了彩色。同样,同主人翁关系最密切的容丽章的内心世界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作者对于作品中的共产党员董观山、何昌荃、庄政委是注意塑造的,但是究竟还只能说是一些面影。医学院的生活在第一幕里是有声有色的,但在第二幕以后,作者没有能够运用他的才力在人物思想矛盾的纠葛中充分描画解放后新生活的场景。反帝爱国运动是现实社会中的一种斗争,人的思想的转变和运动的发展都不能没有它的现实社会生活的基础。当斗争主要地不是在生活基础上进行,而是在思想概念中进行的时候,戏剧中的风暴就不容易最有力地震动观众的心弦了。
作者在剧里力图展开广阔的画幅,写到解放前夕,写到抗美援朝,写到工人翻身;这些对于反映现实反映时代,尤其是对于旧知识分子思想情况生活情况的描写,都有它的作用。但是这些画幅还不能说已经紧密地结合在一根主线上。在这些画面中活动的主要人物是凌士湘,而连系这些画面,连系全剧情节的人物却是工人赵树德和赵王秀贞,赵王秀贞的死对于凌士湘的思想转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全剧的主要人物(凌士湘)不能成为情节的中心,连系情节的中心人物(赵树德和赵王秀贞)只能作为插曲式的人物出现,这是“明朗的天”在结构上的一个基本缺点。除了赵树德夫妇以外,还有一些人物也只是插曲式的。例如庄政委的一场,虽然起了表现现实和间接促进凌士湘思想转变的作用,可是这个人物和前后的剧情都没有密切的关联;平地里插进唱歌说故事的场面,作者虽然费了苦心,却不免截断了全剧的情节,也就是矛盾的发展和它的高潮。在作品里,广阔的生活画面是好的,但是如果不是出于戏剧发展的必然,如果只是为着安置逻辑上的前提,而没有对出场的人物作深入的表现,那就很难不显出人为的拼砌的乃至漫画化的痕迹,不得不影响到作品的完整性、深刻性以至于它的感动力。
虽然有这些缺点,这个剧本身的内容以及它的创作过程,充分表明了作者对待文学工作的严肃的态度。作者自己投入新生活也不久,因此对于新生活的表现还没有达到自由完满的境地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作者努力研究新生活的热诚和重新开始间断已久的创作生活时所获得的成功,使我们对作者的前途抱有无限的希望和信心。作者在剧里力求摆脱公式化概念化,力求从生活出发描写人物,这是戏剧所以得到它已有的成功的原因。但是凡是读过作者过去的作品的人,都相信作者的才力还可以使现有的成功更大。在现在的作品里,作者对剧中的人物的描写一般地还止于表面现象和表面特征,还没有能把他们提高到典型的高度。表面现象和表面特征可能是生活中突出的东西,但还不就是生活中本质的东西。表面的现象和特征在表面上就可以抓住,本质的东西却非深入人物和生活的内部不可。在艺术上,不深就不能高,这是一条定理。
应当说,“明朗的天”以它现有的成就,已经远超出目前一般的写知识分子思想转变的作品之上。但是我们希望作者能够再把它加强、加深、提高,希望尽量做到“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正确地表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恩格斯);因为只有这样,文学艺术作品才能充分完成以社会主义的思想精神教育读者和观众的任务。听说作者正在改写这个剧,但愿这里的一点简单的意见对作者也能够有所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