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反黑”难在哪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07
第11版(法律与生活)
专栏:探源与思考

  “反黑”难在哪里
  秦雯
  因特网是从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防部的阿帕网演变发展而成的,它的大发展始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全球范围看,因特网的发展几乎是在无组织的自由状态下进行的。到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部完善的法律和管理体系来对其发展加以规范和引导。在没有健全法律的约束、缺少强有力机构管理的情况下,网络自然成了一些犯罪分子“大显身手”的理想空间。
  因特网自身的结构和它方便信息交流的构建初衷,也决定了它必然具有脆弱的一面。当初构建计算机网络的目的,是要实现将信息通过网络从一台计算机传到另一台计算机上,而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可能要通过多个网络设备,从这些网络设备上都能不同程度地截获信息。这样,网络本身的松散结构就加大了对它进行有效管理的难度,从而给了黑客可乘之机。
  从计算机技术的角度来看,网络是一个软件与硬件的结合体,而从目前的网络应用情况来看,每个网络上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自行开发的应用软件在运行,这些软件由于自身不完备或是开发工具不很成熟,在运行中很有可能导致网络服务不正常或瘫痪。
  另外,大多数网站由于考虑到自己的声誉,除非影响巨大,否则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网络被黑客攻击得手。有时即便通过技术手段查出了黑客的踪迹,甚至有人承认对此事负责,被攻击方也遮遮掩掩,不肯承认,这无形中又加大了依法惩治黑客犯罪行为的难度。
  正是因特网的这些弱点,给反黑客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一方面科学家很难开发出对保障网络安全普遍有效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又缺乏足以保证这些手段得到实施的社会环境。随着因特网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信息时代必须尽快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统计显示,截至1999年底,全球个人电脑总数达4.4亿台,因特网用户达2.59亿。据预测,到2005年全球因特网用户将达到7.65亿。此外,基于因特网的电子商务迅速发展,预计到2002年,全球通过入门网站达成的贸易额将达5万亿美元。人们不难想象黑客攻击一旦得逞,小则使网络的某项服务瘫痪,大则导致短时间内无法恢复的整个网络的瘫痪,造成巨大损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