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弘扬民族文化 更创今日辉煌——兰州市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08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记者调查

  弘扬民族文化 更创今日辉煌
  ——兰州市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钱志新 李战吉
  编者按:建设先进文化,离不开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兰州市在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并使这种优秀文化随着时代的前进,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先进文化的建设,必将鼓舞和激励兰州人民在西部开发中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
  兰州古称“金城”,从公元前81年西汉设置金城郡开始,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曾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要冲。如今的兰州已是一座拥有38个民族、290万人口的大都市,是西北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
  厚重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地域风情,丰富的民族文化与鲜明的时代特征相融合,孕育了绚丽多彩的兰州城市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中迈上了新台阶。
  立足民族优秀文化不断创新
  “做西部文章,创全国一流”。这是兰州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对文化工作的总体思路。地处古丝绸之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汇地带的兰州,融丝路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陇原文化、伏羲文化于一体,形成了神秘、丰富、独特的文化风景。文艺界挖掘利用这些宝贵文化资源,生产出了一批驰名中外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精品:
  ——依托得天独厚的敦煌文化,不断发掘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继20年前被称为“世界艺术舞台上的一朵奇葩”的《丝路花雨》洒遍全球之后,兰州歌舞剧院又创作了以表现华夏民族生存历程为主题的大型舞蹈诗《西出阳关》,先后在海内外演出100多场,获得“文华奖”和多个单项奖。特别是在省、市领导关怀下历时两年创排的反映敦煌艺术千年悲壮历史,揭示中华民族对美、对爱、对艺术追求不懈、充满献身精神的大型舞剧《大梦敦煌》,于今年4月24日至27日在首都首演,获得巨大成功。市少年儿童剧团也以敦煌文化为题材,创排出反映真、善、美为主题的四幕儿童话剧《九色鹿》,参加文化部和中国文联近日在长沙市举办的“光荣与梦想——2000年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活动。
  ——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艺术百花园争奇斗妍。市豫剧团的《日月图》、市秦剧团的《唐太宗嫁女》,都在传统历史故事编创上闯出了一条新路子。目前,正在加紧排练的秦剧《龙源》,是一部首次反映中华民族始祖伏羲文化的力作,通过介绍上古人类文明进程,对今日生存状态和生态环境进行思考,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震撼力。
  ——不断改革创新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太平鼓文化”,在城乡形成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源远流长、撼人心魄的兰州太平鼓表演,作为黄河儿女对太平盛世、国泰民安以及团结奋斗精神的一种独特表露方式,已普及全市城乡,并在阵法与舞姿的创新、力与美的结合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饮誉全国,近几年多次参加全国性、国际性重大节会,荣获“中国艺术节”广场舞一等奖、全国群星奖金奖等多项大奖。今年“五一”前夕,在无锡举行的“中华鼓王大会”上,又一次力压群芳,捧回金奖。国内外音乐界、舞蹈界知名人士赞誉“兰州太平鼓当之无愧天下第一鼓!”
  坚持重在建设发展群众文化
  兰州市委、市政府认为,政府的文化投入与管理行为,不仅是各级党政领导文化意识的检验,也是建设现代文化强市的保障,必须是硬件、软件两手抓。
  一心一意地抓先进合理的文化实体建设。近几年市政府每年为市民兴办的实事都有文化基础设施项目:投入1100万元,完成了建筑面积8332平方米的市图书馆新馆大楼;投入680万元,完成了建筑面积2215平方米的市博物馆二期工程;投入120万元,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各级筹资1250多万元,两年建成示范性乡镇文化站40个;投入300万元用于扶持“丝绸之路文化长廊”,落实“蒲公英计划”等文化活动;投入500多万元,完成“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重建、“五泉书院”和“天齐庙”易地保护等公益文化事业。截至1999年底,全市8个县区都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83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92%;村文化室375个,露天剧场127个。全市城乡文化网络进一步完善。
  不失时机地抓科学健康的文化环境建设。以广场大型文化活动为龙头,带动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以及家庭文化等不同内涵的群众文化建设。一年一度的“金城之春”群众业余文艺演唱会、“黄河之夏”群众音乐会以及桃花会、梨花会等初具规模;送文化下乡、社火进城表演、重大节日广场文化活动、歌咏比赛等已形成制度。专业演出团体每年演出500场次以上,且有一半属下乡演出,直接观众达100多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坚持不懈地抓健康向上的文化心理建设。这是建设先进文化最深层次的内涵,主要是深入持久地开展以提高人的文明素质为核心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不懈地开展以净化文化市场为目的的“扫黄打非”斗争。为保证文化市场有序发展,兰州市坚持繁荣与净化并重、治标与治本并重、择优保护与适度控制并重、政府管理与社会监督并重的原则,规范经营行为,引导人们养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心理。特别重视打击、清除非法盗版、封建迷信、黄赌毒等落后、腐朽的“文化垃圾”,仅去年就取缔有问题的各类厅点500余家;销毁各种赌博机、电路板420多台(块);查缴盗版、淫秽色情光盘10万余张,书刊3.26万册。
  建设先进文化提高城市品位
  “城市问题说到底是个文化问题。一个城市一定要有文化的积淀和支撑,没有文化的城市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兰州市政府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市长马琦明如是说。这也正是兰州市委、市政府努力建设先进文化的共识。
  近几年来,兰州把文化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利用两山一河的独特自然景观,在山水上做文章。南山上建起了融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于一体的南山公园;北山上扶正加固了建于元代的砖体白塔,又新建了别具风格的历代名书家碑林;沿黄河两岸建成十余公里长、绿树鲜花与黄河互为映带的南、北滨河路公园路,镶嵌多处的小游园和雕塑群,其中大型石雕《黄河母亲》获得全国城市雕塑多项奖励。投资1500多万元历时3年建成了占地140亩的开放式“绿色公园”;投资2500万元完成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标志性的政治、文化活动场所东方红广场改造。
  南北两山搞绿化,黄河两岸搞文化。作为全国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如今兰州市委、市政府又在书写一部黄河文化的鸿篇巨制——“黄河兰州市区40公里旅游风情线”建设。
  这项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的重大文化建设工程,拟把丝路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丰厚的内涵融于黄河两岸40公里之间,其中核心景点“金城关文化风情区”将是一个最具文化内涵的亮点。这一风情线的建成,不仅将开发出一条全国独一无二的在省会城市中观黄河、游黄河、赏黄河、感受黄河的旅游胜境,而且将使兰州人民长期置身于“凝固的音乐”之中,受到优秀中华文化的浸润和熏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