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认识古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09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现场即景

  认识古巴
  何清平
  古巴是西印度群岛中最大的岛国,人称“加勒比海的一颗珍珠”。一踏上这片土地,我们就被那旖旎多姿的风光所吸引,真不敢相信这就是受美国封锁和孤立近40年的古巴。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美国强化封锁,使社会主义古巴陷入空前困难的境地,经济萎缩35%,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但是具有民族气节的古巴人民并没有被吓倒,他们坚韧不拔、艰苦奋斗,正在逐步摆脱各种困难,满怀信心地建设古巴式的社会主义。
  真正的“公车”
  刚到古巴时,看到哈瓦那的早晨有一些马车拉着学生去上学,给人的感觉是这种景象与美丽的城市不太协调。随后又发现,街头常有一些人站在马路旁好像在等什么,经了解才知道,由于能源特别是石油短缺,古巴公交车辆严重不足。苏联在解体前,每年供给它1300万吨石油,1989年后,古巴石油供应缺口较大,每年最少需要六七百万吨,每年却只能开采200万吨,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此古巴法律规定,挂红、蓝牌照的公车在有空座位的情况下,遇有人搭车应允许乘坐。否则,百姓可以上告。据说,有的将军的专车都成了班车,每天上下班时,沿途都要拉一些普通百姓。后来我们注意到,公车捎脚的情况确实不少,且超载的情况居多,但从没有碰到过为此而发生争吵的事。古巴的公车,可谓是真正的“公车”,这在全世界可能也是独一无二的。
  购物要凭“卡”
  由于美国的经济封锁和苏联解体,古巴失去了传统的资金、技术、原材料、零配件和稳定的蔗糖出口市场(其原75%的贸易靠苏联东欧)。由于物资紧缺,古巴不得不实行购物“定量供应卡”的办法。定量内的东西较便宜,定量外的要到自由市场上去买,价高而且货不全。如果把比索兑换成美元(古巴允许美元在市场上流通),到外汇商店去买东西,那就更贵了。据陪同我们的一名工作人员说,每个月给她定量内的食物只够半个月的,后半个月的就要到自由市场或外汇市场上去买。
  在古巴,部长的月工资450比索,教授的工资490比索,卡斯特罗的工资也只有500比索,即使是党中央的官员日子过得也是紧巴巴的。尽管这样,古巴人的精神面貌仍很好,对国家的改革和未来充满信心。特别是经过这些年的经济调整,古巴的经济逐步走出低谷,去年经济增长6.2%,形势正向好的方向发展。
  上学、看病不花钱
  古巴教育普及程度在整个拉美国家中名列前茅。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6.3%。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古巴仍实行9年义务教育,现已实行12年义务教育,中小学生不但免交学费和书本费,学校还管饭,并向学生提供学生制服。在古巴,受过高等教育的占受教育人数的57%。不仅如此,古巴每年还接收近2000名拉丁美洲较贫穷国家的学生免费到古巴医学院上学。
  古巴不仅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也搞得不错。古巴政府提出“健康是人民的权利”的口号,实行全民医疗人人平等,以预防为主的方针,现全国平均每175人就有一名医生,人从生下来到老都有医疗档案,每半年普查一次身体。古巴的人均预期寿命为74.8岁,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67岁)和现代化标准(70岁)。每年,古巴还向非洲和拉美一些国家派出医务人员,大多数是无偿为这些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服务,目前,古巴在国外服务的医务人员有1500人之多。
  “该有的,我们都拥有了”
  在我们的住宿地附近,有一家个体餐馆。一天路过时,我们进去看了看。餐馆不大,不到12个座位。为了限制私有制经济的发展,古巴法律规定,个体餐馆不能超过12个座位。开餐馆的老少三口既热情又健谈,老板是下岗工人,老板娘是报社广告编辑,女儿是残疾人。由于不少学生到此就餐,生意还算红火,除了交税,还能有一笔不小的收入。从言谈中,看出他们一家人的文化素质不低。他们十分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对世界上其他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现状很感兴趣,尤其是对中国的改革开放特别关心,询问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后老百姓的医疗、保险等福利待遇如何。他们既希望古巴经济搞活,又希望在社会福利方面有保障,他们想从外界找到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例证或答案。
  当我们问到他们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是否满意时,老板娘用古巴著名诗人何塞·马蒂的话答复说:“该有的,我们都拥有了。”言语中,流露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图为古巴首都哈瓦那的著名大道—马莱孔海滨大道。 本报记者 张金江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