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阅读
  • 0回复

敦煌—优良的产棉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5-21
第2版()
专栏:

  敦煌—优良的产棉区
  陈浚
敦煌,全世界都知道它,那里有个千佛洞,保存了中国人民优秀的古代文化遗产和丰富的历史资料。然而,还很少人知道它是一个优良的产棉区。
敦煌宜于种棉,但是过去没有人去关心它,发展它,所以棉花产量一直很低。十几年前,这个县第三区第三乡(洮泯州乡)的农民李有福,曾从别的地区找来一些新的棉种。第一年,他在地边上试种了一些,产量比原来的棉种高得多。第二年,他就在自己的棉田上,全部换种了这种新棉种,结果每亩地平均产皮棉一百多斤。第三年,他的棉田每亩地也收了皮棉八十多斤,比本地棉种的产量高出两倍以上。这件事传播开了,附近农民纷纷来找李有福换棉籽。这样,“洮泯州的棉花”就出了名。可是,在反动统治时期,反动派关心的是敲诈勒索,不是种棉花,李有福的优良棉种,慢慢地就同旧棉种混杂了,退化了。解放初期,敦煌县农民种棉的兴趣很低,棉田的播种面积已逐年缩小,产量也逐年降低。一九五二年棉田面积由一九五○年的二万三千五百亩,缩小到了一万零二百亩,单位面积产量只有皮棉三十三斤。在敦煌完成了土地改革,开展了生产运动,粮食有了显著的增加以后,这种棉花生产萎缩的情况就引起了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
敦煌地区的无霜期在一百八十天到二百天之间,土质好,雨量少,但祁连山下来的雪水泉水足供棉田的灌溉。中共敦煌县委会研究了这个地区过去的植棉情况,就决定要积极扶植农民植棉;一九五三年开始在这个地区有重点地推广了苏联的优良棉种。
苏联棉种先在三区第三乡和第四乡试种,结果都比旧棉种的产量高得多。农民丘旭岐的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平均达到了九十斤皮棉,最高的有一百二十斤。事实是最有力的宣传,农民看见苏联棉种好,大家就都要求换种苏联棉种。一九五四年,全县三分之二的棉田都换种了苏联棉种,棉田面积恢复到了一万七千多亩,单位面积产量也提高到了皮棉六十六斤。这一年,国家在敦煌收购了六十万斤以上的棉花。敦煌三区一乡杨家桥农业生产合作社种了一百亩棉花,由于改进了耕作技术,每亩平均产量达到了皮棉一百斤。这些事实,进一步证明了敦煌有发展棉花生产的光明前景。
一九五五年,敦煌县人民委员会决定在全县十八万亩耕地中,要种棉花五万亩,单位面积产量计划要提高到七十五斤皮棉。中共敦煌县委为了保证实现这个计划,在农民中间进行了深入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工作。
一下子要求把棉田扩大到五万亩,农民发生了多方面的顾虑:怕晚霜毁了棉苗,棉粮两空;怕缩小了麦田,政府供应的杂粮过多;怕棉田占了秋田,牲口草料不足;尤其是妇女的思想抵触最大,因为拣棉花全部靠妇女,她们怕忙不过来,怕太劳累。
针对这些顾虑,党向农民说明了植棉对于支援国家工业建设、解决棉纺织工业原料问题的重要意义,宣传了政府规定的棉粮比价、棉花预购、负担和供应等政策。对于妇女分乡召开了大会小会,反复进行了教育,通过妇女积极分子带头,保证担任起拣棉的任务。城里的妇女也向四乡农民提出了帮助拣棉花的计划。
敦煌县人民委员会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来保证扩大棉田计划的完成。
为了解决牲畜草料不足的问题,选定了北湖地区,打坝引水,浇了一万一千亩草地,预计今年可以收割三百万斤草。
为了预防晚霜,农业技术部门在农民中间传授了防霜办法。
为了保证提高棉花的产量,县人民委员会还训练了一百八十个植棉技术员。通过他们,又传授了一千八百个农民。同时,中共敦煌县委和县人民委员会在播种以前,召开了全县区乡干部会议,请酒泉专区技术指导站派人讲解了选种、拌种、浸种,播种时采用的沟灌法,推广新的棉耧,保证播种行距的适当。县人民委员会准备到棉苗出来以后,再集训区乡干部,传授间苗、定苗、整枝的基本知识和防虫办法,使区乡干部能够加强对植棉的具体领导。
在扩大棉田的工作中,全县的二十八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起了带头作用。在选种中,杨家桥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了粒选,还邀请了全乡的互助组的代表和部分个体农民来参观,推动全乡的选种工作。
敦煌县现有的耕地绝大部分是适宜于植棉的。据县委书记谈,只要认真改进耕作技术,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到皮棉一百二、三十斤,是有可能的。敦煌还有大片的荒地,只要兴修了水利,把流失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水量储到水库去,进行有计划的灌溉,敦煌还可以开垦出大片棉田。
敦煌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优良的产棉区,发展植棉业的关键,在于加强技术指导、兴修水利和有计划地进行移民,解决垦植所需要的劳力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