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三峡工程雄姿初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11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新闻追踪

  三峡工程雄姿初现
  本报记者 孟扬
  编者按: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从1993年开始施工,今年已经进入第八个年头。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后,三峡工程进入施工的第二阶段———主体施工阶段。今年是二期施工的高峰年,建设者群策群力,攻克了水电工程建设的世界级难题,三峡工程已经雄姿初现。
  “千年大计,国运所系。”三峡工程的施工质量,不仅关系到工程本身的建设,而且关系到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幸福安宁,关系到国运的昌盛。一流的工程,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质量,全国人民对三峡工程的要求,已经成为建设者自觉的奋斗目标。日前本报派出记者到三峡工程实地采访,所见所闻令人振奋,令人欣慰。三峡工程的建设者让本报记者转告全国人民:“一定把三峡工程建设成为放心工程。”
  伴随着峡江的风风雨雨,三峡工程挺起了脊梁。远眺工地,二期围堰如坚强的巨臂,环抱着施工现场;沿两台高大摆塔连成的坝轴线,泄洪坝段与左岸电厂坝段一天天崛起……三斗坪前,凝聚着光荣与梦想、智慧与血汗的“世纪之坝”已初展雄姿。
  攻克了三大世界级难题——
  从中国人的造坝水平看三峡
  楼宇相连的拌和系统是工地上的村落,高耸的塔带机巍然伫立,地下输水系统中宽大涵洞交错相连宛若“地下长街”……拥有20多项世界纪录的三峡工程,是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然而,它的“世界之最”带来的不仅是荣耀,还有世所罕见的技术难题。三峡建设者喜欢用攻克了双线五级船闸高边坡加固、混凝土温控和二期围堰防渗墙修建这三大世界级难题来说明大江截流后第二阶段工程的新进展,因为攻关的过程体现了中国水利建设者的大智大勇,展示了中国水利建设的水平。
  位于大江左岸的永久船闸,是劈山而成的深峡,最深处达175米。站在横跨闸室的施工栈桥上向下看,令人不寒而栗。由于高度太大,从山壁上坠落的一颗直径不到半厘米的小石子也会产生子弹一样的冲击力,造成严重事故。像这样高大的边坡加固世所罕见,承建船闸工程的武警水电部队,在面积达28万平方米的边坡上打入了10万根直径为32毫米的高强钢筋锚杆,4000多束孔直径为165毫米的300吨级拉力锚索,最长的有65米。放眼望去,船闸两侧如刀削般笔直对耸的坡壁上,平滑的混凝土表层锚杆和锚索组成了钢铁丛林。如同长钉将混凝土、岩层牢牢地连接成一体。埋设在边坡上的1500余只仪器的监测表明,山体岩石稳定,难关已过。
  三峡大坝混凝土浇筑量之巨大在世界水利工程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由于大坝所在的湖北宜昌夏季温度高,昼夜温差大,容易造成混凝土裂缝。三峡科技人员闯过了温度控制关,实现了全年高强度混凝土施工。去年,他们创下了年浇筑458.5万立方米,月浇筑55.35万立方米的水电建设混凝土浇筑世界纪录。此外,为厂坝施工筑起安全屏障的二期深水围堰,则被誉为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防渗墙工程,可承受80米水头而渗水量甚微。中国人的智慧和气魄又一次让世界刮目相看。当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派团访问巴西伊泰普水电站时,一向因拥有世界之最而骄傲的巴西同行,热情地主动提出希望加强合作。1999年,原世界大坝委员会主席韦尔乔普再次参观三峡工程。他说,三峡工程非常吸引人,他尤其想探讨施工中怎样解决没有预想到的问题。
  二期工程技术难度大、强度高,是工程的重中之重。今年将达到二期工程的最高峰,完成混凝土浇筑540.16万立方米、金属埋件与安装29384吨、机组埋件8748吨的目标。工地上,经常会听到建设者们豪迈地说,三峡工程是“世界纪录的摇篮”,是中国水利建设的“硅谷”,中国人的造坝水平看“三峡”。
  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
  一流的质量保证一流的工程
  在青云公司,听到一则工地“幽默”,一位领导给质检人员讲话时强调:“你们要严格得让人害怕,让工人看见你们就像看见狼来了。”讲起这个小故事的质检员说,也许比喻并不恰当,但笑声散去,“严格”两个字却留在心里。
  “质量是干出来的”,注重质量是施工的主旋律。通过市场竞争,“三峡”集中了国内优秀的水利施工队伍,荟萃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施工设备。施工人员经过培训、考核才能上岗,各施工单位还制定了奖惩措施。青云公司的职工说,焊一根40米长、60毫米厚的压力钢管环缝,10个人用7天,干“三峡”要“精雕细刻”。
  “质量是检查出来的”,多层次的质量检查体系责任重大。“三峡”的质检网络主要有四个层次:施工单位建立了从班组到工区到项目的三层检查制度;监理的监督;业主的抽查;国家质检组的检查。除在设备制造中聘请了一些外国监理外,由国内监理人员组成的监理队伍,承担了全部工程的监理任务。通过招投标进入的监理人员握有业主授予的开工停工复工返工权、质量否决权等十项大权,在“三峡”质量管理中举足轻重。三峡工程在国内首开旁站监理之先河,监理人员日夜奔波在现场,对混凝土施工进行24小时“盯仓”。他们着装独特,头戴印有监理字样的红色安全帽,十分醒目。在右岸非溢流坝段混凝土浇筑中,由于拌和机计算机故障,原料配合比产生差错,浇筑的混凝土块成为“馅饼”,现场监理发现了问题,命令施工单位将这50立方米混凝土全部挖掉。杨浦生、秦湘、李振明三位总监谈道,三峡工程监理配置密度高,工程的质量标准高于国家标准。合同规定允许每万立方米混凝土中出现0.5条裂缝,已低于常规,但在三峡目前的混凝土施工中每万立方米只有0.09条,只是规定量的18%。从1998年末开始,由钱正英、张光斗、潘家铮等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质检小组每年两次来工地检查。经国家的验收评定,三峡工程已建部分全部合格,总体质量良好,优良率近80%。三峡工程做到了不留隐患。
  要实现一流的工程、一流的质量、一流的管理,“质量责任重于泰山”,江泽民总书记、李鹏委员长、朱镕基总理视察三峡工程时的叮咛语重心长。三峡的建设者说,建设水平还要提高,质检制度尚需完善,我们一定要把三峡工程建设成为让全国人民放心的工程。
  探索高效科学的管理模式———
  施工管理走上规范化轨道
  到工地采访,每次下车前司机小田都要提醒一句:戴好安全帽。工地对物资摆放、人员着装等有明确规定,对外来者也不例外。说到管理,陪同我们的崔邦全同志说,三峡工程开工7年来,公路仍平平整整。工程管理的严格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三联公司的樊明滇则说,业主协调有力,各方面合作得很好。三峡工程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作为业主,三峡总公司自建立之初便积极探索将市场运作机制与工程建设规律相结合、宏观管理与到场微观管理相结合的“三峡模式”。
  三峡工程是一项民族工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吸纳着国内外优秀的技术、设备和人员。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贺恭介绍说,在招投标中,采用定量评分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评选,集体决标,“招标引发了竞争,决标形成了互相配合的有效的施工格局”。
  近两年,项目的微观管理不断改善。在15.28平方公里的坝区,目前有五大施工集团12家监理单位共同奋战。1998年二期工程开始后,总公司将业主负责制延伸成分项目负责制,去年设立工程项目部,特别重视处理结合部出现的问题,各个单位组成协调运作的整体,形成了合力。
  时代前进,观念更新。三峡总公司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管理职能的现代化。混凝土工程进度形象模拟系统已发挥作用,计划编制准确率达95%。他们同加拿大某公司共同研制的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已于今年开始使用。这套管理软件以合同管理为主线,将成本、进度控制等功能有机结合,提供预测与决策的依据。三峡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在评价工程形象时说,造价控制在预算之内,并略有结余,工程进度按计划进行,工程质量总体良好,虽然国际合同管理等薄弱环节尚须改善,但施工管理已走上了轨道。
  千年大计国运所系———
  世纪工程带来观念的变化
  走进三峡坝区就像走进了一座旅游度假村,精心设计、造型别致的建设者公寓掩映在绿树青山。工作之余,人们可以去影剧院、游泳馆尽情放松,也可以在环保公园、在林荫道悠然信步,享受大自然的清新。施工区内大气、水质、土壤保护、垃圾及“三废”处理等严格执行《长江三峡工程施工区环境保护实施规则》。“建一流工程,造一流环境”,三峡建设实现了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青云公司的女工梁喜莲说,她参加过不少水电建设,三峡的环境建设最好。
  走进“三峡”才更加理解“三峡”。人们情不自禁地谈起这项世纪工程带来的观念变化。管理人员说,很多时候,我们技术不弱,关键是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施工人员说,工程质量体现着民族的素质;三峡工程将推动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促进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意义,已得到普遍认同。
  “千年大计,国运所系”,朱镕基总理这句话,道出了三峡工程的内涵。三峡建设生动地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成就,验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火热的三峡建设现场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来这里参观的国内外人士络绎不绝,去年达十几万人。
  登上工地制高点坛子岭,浏览那记载人类斗水治水历程的雕塑。从用双角顶开岩石的神牛到在江水推动下转动的发电机,从大禹治水的远古到筑大坝锁大江的今天,人类治水的手段日益发展,而与水患抗争的精神亘古不移。举目四望,思绪飞扬,连绵巍峨的青山、滔滔奔流的大江、高峡平湖的壮观场面,正在将大自然的壮美与人类力量的伟岸融为一体,呼唤着人们心底的激情。
 压题照片:厂房机组座环正在安装。黄正平 摄
  图为三峡工程首节机组蜗壳顺利挂装。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 摄
  图为泄洪坝段混凝土施工现场。本报记者 孟扬 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