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走入市场后的可喜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12
第11版(信息产业)
专栏:业内时评

  走入市场后的可喜变化
  冉永平
  据说,杭州“振铃费”事件中有争议的1万多张话单,99%是可以说清楚的。于是有人认为,电信挺冤。但是,新成立的中国电信集团却没有这样看问题,一位中国电信集团的负责人说,哪怕万分之一的问题也是问题,也不能回避,都必须认真对待,要处理得让所有用户满意。
  这样的态度让我们感到欣慰:逐步走向市场的中国电信可能真的开始变了。
  客观讲,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电信业发展的速度是令世人瞩目的。从阻碍国民经济的“瓶颈”,到建成今天差不多是全世界最大、最先进的通信网络,中国电信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由于多年垄断经营,也由于发展太快,所谓萝卜快了不洗泥,中国电信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问题就应该批评,因为批评可以帮助它改进。而且,近几年来,中国电信受到的批评也确实比其他领域要多。
  私下里和中国电信职工交流的时候,发现他们许多人对舆论的批评有解不开的思想疙瘩:我们有错误、有缺点你可以批评,但批一点而不及其余,就让人感情上接受不了。比如初装费,世界各国都收,结果好像成了中国电信一家想出来赚钱的招儿。再比如,电信资费,我们的主要资费差不多是全球最低的,可偏说我们贵,类似的冤枉批评很多。
  由于心里感到冤,因此,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电信对待舆论的批评并不积极,往往是“贵族的沉默”———三缄其口。更有刻薄者干脆说中国电信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今天,在杭州“振铃费”问题上,中国电信能改变态度,的确让我们感到中国电信走入市场后的可喜变化。
  其实,如何对待批评某种程度上可以体现出被批评方的水平,特别是对于一些有可能并不全面、不很准确,甚至让你感到冤的批评,是暴跳如雷还是像毛主席说的那样,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更能反映出被批评者的素质。
  而且,不管舆论的批评是否都准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批评有利于发展。如果说初装费使我国电信领域短期内改变了“瓶颈”状态,那么舆论的批评则加速了电信的体制改革的步伐,加速了竞争格局的形成,使电信领域更具活力。可以说,这些年中国电信事业就是在批评中不断成长。
  更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说过去对待批评还只是态度问题,那么,电信体制改革后,作为企业的中国电信集团,如何对待批评,如何化解消费者的不满,则很可能关系到企业的生存问题。因为过去消费者再有意见,但他还得用你的电话。今后,充分竞争的格局形成,消费者有了多种选择,一旦他对你不满,就可以对你说不。在电信竞争充分的国家和地区,“转网”已经成为电信运营商不得不认真面对的大问题。
  最后,我想如果中国电信集团对待今后所有批评,都能如对待杭州“振铃费”事件一样,中国电信集团与消费者的关系一定会真正得到改善。总有一天,消费者会从“想说爱你不容易”变为“爱你没商量”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