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胸怀祖国勇攀高峰——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詹文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1-05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胸怀祖国勇攀高峰
  ——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詹文龙
  本报记者 李战吉 裴智勇
  44岁的詹文龙头上已戴有很多令人称羡的桂冠:1985年被团中央授予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银质奖;1992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5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1997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当选为党的十五大代表;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双文明建设标兵、香港求是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扎根大西北
  1982年春天,詹文龙在兰州大学毕业,他决定留在兰州,从事自己喜爱的核物理事业,发挥专长。
  怀着对核物理研究的满腔热情,他一到近代物理研究所,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室中。
  由于勤奋好学,他很快熟悉了实验设备,提高了实验技能,能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单独或合作发表论文54篇。他与其他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的“16O+27A1系统α粒子发射与碎片的符合测量”研究课题,为“非完全深部非弹性碰撞”反应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实验的证据。
  在科研工作中,詹文龙是有名的“拼命三郎”。1997年,在安装调试放射性束流线的关键阶段,詹文龙腰椎间盘发病,下半身处于瘫痪状态。他让人把计算机搬到病房,躺在病床上工作,病情稍有好转,他便坐着轮椅现场指挥。整个工程的设计、加工、安装、调试只用了20个月,并在建成后立即投入运行。而日本建造同类工程用了两年。
  他选择祖国
  1986年9月,詹文龙被派往法国重离子实验室开展中能重离子物理实验研究。这个实验室的中能重离子物理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
  他每天早晨9点上班,晚上12点下班,还要步行2公里回到住所。他放弃了节假日,克服语言障碍,争分夺秒地参加了11个实验,发表了22篇论文。他与合作者发现了11个新核素,第一次测量并确定了30多个核素的质量。在进行“丰中子、丰质子核反应截面测量”研究中,他首次提出“丰质子核反应总截面随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差的绝对值—N—Z—的增大而增加”的预言,后为实验所证实。
  在法国期间,詹文龙还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远在美国得克萨斯的妻子多次打来电话,要他去美国共谋发展。何去何从?作为党培养的科技工作者,他执著地认为: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他要回家!当离婚判决书送到手里时,他潸然泪下。那一刻,他意识到祖国在他心中的分量。
  抢占科研制高点
  从国外回来,怀抱丰硕科研成果的詹文龙更是信心百倍,拼命工作,决意要抢占核物理学前沿的制高点。
  不久,詹文龙和同事完成了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上建造大电离实验装置的任务,它将在重离子反应机制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1991年他带领青年物理室的科研人员,利用自己研制的碘化铯探测器阵列,在国际上首次采用“过零时间法”,观测了中能核反应过程的时空演变,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同年9月,詹文龙奔赴布鲁克海门国家实验室,参加李政道教授倡导的20世纪末世界最大规模的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国际大合作研究。他把当时国际上性能最好的双端全反射型飞行时间谱仪的性能提高了一倍多。
  1993年,詹文龙和青年物理室的科研人员采用多元符合测量方法,以150多个参数的规模进行了中能重离子碰撞核反应机制研究,获得了大量重要的实验信息。这是当时我国重离子核物理研究中完成的最复杂的实验工作之一,为我国后来进行大型的核物理实验积累了经验。
  1993年底,由他提议并主持研制的中国第一条中能放射性束流线建成。他们还成功地获得氦、锂、铍等元素的30余种放射性核素,为设计和建造具有先进技术指标的放射性装置积累了数据和经验。
  1997年,詹文龙主持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能重离子弹核碎裂型放射性束流线。这个项目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詹文龙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他深邃的目光已经瞄准了下一个制高点——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贮存环大科学工程。这是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詹文龙全面负责工程建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