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到农家看调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15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到农家看调整
  本报记者 罗昌爱
  正值春季生产季节,记者来到广西宜州市德胜镇榄树村兰振国家,采访这位农民是怎样搞自家产业调整的。
  兰振国一家7口人,6个劳动力。今年他家经营有水稻、甘蔗、蔬菜、草皮、养猪、养鱼以及劳务输出等8个生产项目。来到兰家,田里苗儿青,圈里猪儿肥,塘里鱼儿跃,一派兴旺景象。谈起家庭产业调整,种了一辈子田的兰振国滔滔不绝:“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我们家粮仓是满了,可钱包却还是瘪的。为什么?就是光懂得种粮,单一经营。中央讲农业结构调整,我响应了,责任田里种粮又种蔗,结果神了,家里增粮又生钱,年纯收入突破2万元。”兰振国停了停说,“就家庭来说,尽管规模不大,但‘产业调整’也要随着自己的生产经营能力和市场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兰振国给记者透露了他在这方面的教训:早些年,当地甘蔗和马铃薯销售市场看好,他抓紧种植,结果挣了不少钱。去年市场发生变化,收入一下跌了下来。今年他作了调整,将原来种植的8亩甘蔗压缩到5亩,原种的3亩马铃薯压缩到1亩;在水稻种植方面,他也改变了原来“凡属高产就种”的习惯,6亩水稻种植面积今年全部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养猪、养鱼和草皮种植在当地市场销路看好,兰振国就把生猪养殖由10来头发展到20多头,水产养殖和草皮种植也由去年各1亩分别扩大到今年的2亩多;劳务输出是一项旱涝保收的副业,兰振国继续让两个孩子在外面“打工”。兰振国认为,这样的调整还是比较合理和力所能及的,如果风调雨顺和经营得当的话,收成肯定会有新突破。
  为了适应调整需要,兰振国对全家劳动力作了严格分工:除了共同分担重活外,他的四个儿子,老大老二外出打工;老三负责养鱼;他的老伴和四儿子负责养猪种菜。经过全家讨论,制订了严格的“家规”:外出打工的老大老二,每年每人必须上缴家庭1000元以上现金,达不到要求,不仅年终拿不到“家庭奖”,而且家里不承担其在外的生活费用。其他种养项目,也规定具体的目标要求,各负其责,视收成好坏情况决定奖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