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重撑绿色保护伞 再辟持续发展路 云南:退耕还林恢复植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16
第1版(要闻)
专栏:迈向新世纪

  重撑绿色保护伞 再辟持续发展路
  云南:退耕还林恢复植被
  编辑点评 在迈向新世纪的进程中,气候温和、具有“生物资源王国”之称的云南,决定打绿色牌,退耕还林,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在措施上、政策上整体推进,可谓上策。在西北、西南各省区市中,云南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如今又有了一个从实际出发、受到群众拥护的发展方略,只要坚持下去,相信云南在西部大开发中一定会大有作为,逐渐建设成为一个更加绚丽多彩的胜地。
  本报昆明6月15日电 记者汪波报道:彩云之南传来消息,地处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唯一绿洲——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在完成全州退耕还林90.6万亩规划基础上,不久前又完成了建设10万亩生态公益林的可行性报告。这是云南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环境,打绿色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
  恢复绿色保护是云南再发展的前提。云南山区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4%,全省70%的人口和80%的少数民族分布在山区。过去,良好的绿色自然生态曾是云南发展的一把保护伞。但是,由于长期刀耕火种、毁林毁草、过度开垦,山区群众的生存环境逐渐变得十分脆弱。那还是1961年4月15日,周恩来总理在西双版纳接见植物学家蔡希陶时不无忧虑地说,这次来西双版纳,一路上看到大家都在开垦,一些陡坡上的树林也给砍伐了,这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将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牢记周总理的嘱托,如蔡希陶一样的许多人为保护生态环境,给云南、给中国、给世界保存好像西双版纳这样的绿洲,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世纪交替之际,环保警钟再次敲响,同时西部开发催人,云南人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退耕还林,恢复植被,已刻不容缓。省委书记令狐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云南打绿色牌,既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又符合国家关于调整经济结构、开发西部的战略决策,还可以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人口、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云南的具体实践。
  发展“绿色经济”,在云南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云南拥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多个气候区,适宜物种的生存和大规模培育,生物可再生条件好;全省分布着占全国种数近60%的生物物种资源,有“生物基因宝库”、“生物资源王国”之称。关键是保护好现有的天然林。全省已统一部署、编制方案,禁止刀耕火种、毁林开垦,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大力恢复森林植被;通过开展以坡改梯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本建设,辅以旱作节水农业等工程技术措施,实现土地改质增收;通过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培育新的绿色支柱产业;通过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确保农民增加口粮和收入;通过建盖沼气池,推广节柴灶,在有条件的地方提倡烧煤,降低森林消耗。全省计划用5至10年时间,完成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总规模900万亩的任务,其中还林800万亩,还草100万亩。
  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受到全省各级干部和群众的拥护。目前,迪庆、丽江等8个地州市的9个示范县已率先行动,退耕还林20万亩,荒山造林种草59万亩。金沙江流域48个县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已全面停止砍伐天然林,并投入7.9亿元进一步保护和建设天然林。同时,全省加大实施长江、怒江、澜沧江、珠江等大江大河流域的防护林体系建设力度,启动12个重点森工单位的天然林建设项目。省政府与各地、州、市行政一把手签订了责任书。省政府还要拿出一部分资金,再安排18个县作退耕还林还草试点,鼓励政策是“谁造谁有,谁管护谁受益,30年不变”。
  同时,全省积极培育和扶持以天然药物为主的现代医药及花卉、旅游等优势产业,抓紧发展信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先导产业,花卉、植物药、香料、咖啡等项目已获成功。3月30日,占地300多公顷的云南花卉示范园区在昆明市近郊动工兴建。近日,昆明市出台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计划年投入18亿元,建设十大工程。“五一”前后还成功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云南正以其得天独厚的绿色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资金、科技、人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