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耄耋之年写“大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17
第7版(人物纪实)
专栏:大地之子征文

  耄耋之年写“大同”
  高远
  走进好友鸣迟家,客厅墙上那横幅镜框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是一首咏诵中日友好的藏头诗:
  和平友好话盛唐,相互信赖友情真,
  平等互利渊源长,互掬丹心可铄金,
  友情晶莹富士雪,信守和平千载事,
  好谊奔流扬子江。赖有精诚亿万民。
  平等互利沐春风,长期稳定共地天,
  等观休戚此心同,期望中日永无间,
  互谅互让真互助,稳如泰山摇不动,
  利人利己利无穷。定享幸福亿万年。
  四段分别以楷、隶、篆、草书成,——楷书饱满流利,隶书酣畅严整,小篆古野俏雅,行草稳健遒逸。它们分别出自四人之手:第一段“苏雷十四岁”;第二段“鸣迟四十五岁”;第三段“耿霁十一岁”;第四段为“年方八旬汪大捷”——此项活动的倡导者,他在最后一行道出事情原委:“为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少年儿童书法展,余率子鸣迟,陪同孙苏雷、孙女耿霁,书‘中日友好四原则’藏头诗。乙丑仲夏。”
  鸣迟和他八十高龄的老父汪伯伯甘当少年儿童书法展的“陪练”,不能不说这二位都对书法有相当浓厚的兴趣与修炼。汪伯伯小时家境贫寒,只能靠借抄别人的书来念。那时只有毛笔,书法就是这样自然练就的。鸣迟则从小受父母熏陶也注重毛笔字,正是在他们的影响和培养下,兄妹俩从认字起,就在使用硬笔的同时也练习毛笔,并且还先后在业余书法班里受过专门训练,进步很快,两个孩子都在少儿书法比赛中多次获奖,苏雷还成为北京市东城区少年书法协会的理事。
  全诗每行的头一个字连起来组成:“和平友好、平等互利、相互信赖、长期稳定”,这正是胡耀邦总书记访日时,与中曾根康弘首相,为推动两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所共同确定的“中日友好四原则”。鸣迟说,汪伯伯在见到四原则公报时异常兴奋,当即书成此诗,分别寄送胡耀邦和中曾根,表达他对中日世代友好的诚挚祝愿。
  鸣迟告诉我,汪伯伯心中有着深长的中日友好情结,他的经历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汪伯伯1906年生于辽宁省辽中县,青年时代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他在上学的路上听到报童喊《号外》:“我皇军堂堂正正进入沈阳城!”大吃一惊,马上跑回家对陪读的夫人苏敬和说,日本人把咱们的家乡占了!不能呆在这儿了。两人立即弃学归国,到北平“读中国书”。几年后,汪伯伯再次到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院,研习日本历史,以便深入了解这个国家。1937年,“七七”事变前几天,东京特高课两度将他逮捕,罪名是:“反满抗日,(对)皇室大不敬”。幸得日本友人营救出狱,搭船返国。
  1938年,汪伯伯以其日语特长,被朋友推荐到国民政府西北行营任参议。此时设在西安南郊的“第一俘虏收容所”,有个日俘逃跑被抓回。汪伯伯被派前往处置。汪伯伯对俘虏不打不罚,晓之以理,动之以德,使其大受感动,低头认罪,感谢中国人道主义的宽大。汪伯伯将他的话译出,发表在《西京日报》,引起很大反响。由此,汪伯伯受命兼任该俘虏收容所所长。他立意将战俘营改造成教育被俘敌人的学校,并挂出“大同学园”的牌匾。
  汪伯伯以“德法世仇,中日殷鉴,以德报怨,化敌为友”作为学园的校训,不断地向学员阐明中日战争的性质,给他们讲有关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小野妹子和高僧空海赴唐学习,唐代中国高僧鉴真和尚赴日弘法的故事,启发俘虏认识中日友好的历史渊源及其必要性,从而渐渐明确两国今后交往应有的正确态度。除了学习,还举办运动会、演剧、游泳乃至远足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半年后,受到教育和感化的日本战俘自动组织起“大同学园反侵略战争同盟会”和话剧团,在园内和附近几个县演出了他们自编的反侵略战争话剧及《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等中国抗战歌曲,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1945年日本投降,汪伯伯在东北负责留用日本人员的工作。借此机会,他在长春、沈阳和北平等地举办大同学园资料展览,使观众耳目一新,尤令日侨日俘大出意外,不少人流下眼泪。伪满洲国重工业总裁高崎达之助说:“对于大同学园的人道主义精神,心悦诚服,只有俯首致敬。”这个日本水利专家,战后被中国留用,与汪伯伯终成亲密朋友。高崎回国后,曾出任日本国务大臣,并担任出席万隆亚非会议的日本首席代表,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之后又担任了民间大使———高崎达之助驻华办事处主任,为中日邦交正常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汪伯伯追求的“大同学园精神”有了新的施展天地。70年代初,他撰写了著名的《科技日语》一书,在中国掀起了以“科技外语”为标志的外语热。
  田中角荣首相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汪伯伯赞颂他的历史眼光,专门写了一首《田中角荣负荆英雄》的藏头诗横幅送给了田中首相:
  田中豪气负荆来,
  中日重关豁尔开。
  角逐和平真巨眼,
  荣光青史异群侪。
  负芒日日曾忧耳,
  荆棘丛丛岂惧哉?
  英迈而今福人类,
  雄风百代日中回。
  从写出本文开头介绍的那首藏头诗至今,又过去十四年了。那幅作品中的两位少年作者苏雷和耿霁现在都在日本学习,相信他们一定能够以自己的行动来继承爷爷一生所致力的中日友好事业。汪伯伯虽已年届九十四,身体依然健康,经常在家中接待到访的日本新旧友人,仍然为给中日世代友好的事业谱写新章而壮心不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