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初读“钢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17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大象书话

  初读“钢铁”
  江修惠
  自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播出以来,社会上出现了一阵“钢铁热”,出版界也在忙着出书。不久前读了《中华读书报》第289期头条《国内出版界开始“大炼钢铁”》的报道,文中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介绍到中国已有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了。”“作为最早翻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近两日也正在加紧赶印。”这则报道,引发我的一点“商榷”。
  我的家乡在江苏北部的沭阳县,抗日战争时期是新四军第三师的根据地。抗战胜利之后淮海专区在沭阳县城里办了一所师范学校。1946年1月,我进城去报考淮海师范学校。考试结束,我用剩下的一点盘缠钱,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新出版的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面是绿色的,书名是一行长体的美术字,署名作者是奥斯特洛夫斯基,译者是梅益。
  得到了这本书,如获至宝,夜以继日,一口气就读完了。以后又多次重读。
  我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战乱中度过的。我入淮海师范读书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开始,党号召党员上前线,我就投笔从戎。所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描写的保尔的斗争生活,很容易引起我以及和我年龄、经历相仿的少年人的共鸣。保尔成了我们效法的榜样。他的那段关于人生的格言,年轻的、有点文化的指战员,差不多都能背下来。他激励我们冒着枪林弹雨为人民解放的壮丽事业,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英勇地战斗!
  我从少年到老年,一贯地嗜读如命。参军时,生活用品带得很少,却把几本书都背出来了。别的书在频繁的行军作战不堪重负时,陆续地丢弃了,只有这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虽然多次感到实在背不动,最后还是咬着牙没舍得丢。可惜在孟良崮战役结束,冒雨紧急撤离战场徒涉一条沙河时,河水因暴雨陡涨,我被洪水冲倒,幸得战友救助,人没淹死,背包和装着书的挎包却被巨浪卷走了。
  五十余年过去了,当年购买、阅读、丢失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情景,至今仍鲜活地留在我的记忆里。根据我亲身的经历,可以肯定地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早出书的时间是1945年,地点是苏北抗日根据地,翻译者是梅益。出版单位我记不准(好像是华中新华书店),但绝不会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因为那时还没有这个机构。建国后,人民文学出版社是翻译出版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但在出版史上,这不能称为最早介绍到中国来的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也不能算是最早出版此书的出版社。据了解出版情况的人讲,梅益的那个本子是从英文本转译的,新译本是由俄文直接翻译的,比前一个本子准确。新的译本我也看过,可能因为我已经读熟了梅译的本子,感到还是梅益的译文流畅好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