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热爱黄河保护家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17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热爱黄河保护家园
  王洁明
  电视系列片《拯救黄河》已完成了最后一次修改,全国有多家电视台与摄制单位签订播出协议,最近观众将从屏幕上真切看到母亲河的今天。
  牵动四面八方的大事
  黄河问题早已成为今天社会普遍关心的一个焦点。从中央领导的批示到普通百姓的关心,从一百六十三位院士的集体呼吁到团中央“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全面展开,黄河,牵动了全球华人的心。
  1998年10月,《拯救黄河》摄制组分两组,一组自黄河入海口,另一组自内蒙古逆流而上。从此一路上历尽艰辛,一年内跨越九个省,行程五万多公里,拍摄了三百多个黄河流域城市和两千多个景点。再经过半年多的后期制作,又经从每集四十五分钟到三十分钟大调整,6月,九集系列片《拯救黄河》终于“定稿”。亲自审核了所有解说词的该片总顾问、新中国成立后多年领导水利建设的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激动地说:“这个片子很好,我很愿意当顾问!”
  展示一种独特的思考
  《拯救黄河》由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飞天影视艺术中心联合摄制,分“断流———黄河新的忧患”、“污染———黄河的‘现代病’”、“泛滥———民族的心腹之患”、“节水与调水”、“从三门峡到小浪底”、“黄河三角洲———希望之洲”、“黄河与西部大开发”、“再造山川秀美”以及“黄河文化———中华民族的瑰宝”等九个篇章。该片在利用写实性的画面介绍和解说的同时,穿插采访情况和室内专家的现场座谈,对黄河的各种“病患”危机和治理开发方式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和探讨,被誉为中国第一部“集黄河知识之大全,纳黄河治理之全策”的电视片。
  和很多纪录片不一样的是,《拯救黄河》主要是反映问题。甚至可以说,片中反映的某些问题是首次向公众披露,这些不同层面的问题集中起来,使得该片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由白岩松主持的室内座谈更是出彩之处颇多,由于来自不同领域专家对黄河问题持不同看法,在演播室现场经常出现激烈的交锋场面,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的独特风格。相对于解决方式来说,该片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种思考:拯救黄河,不仅仅是要解决水和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拯救黄河经济和拯救黄河文化。
  有这样一位女性
  刘春,一位三十四岁的东北女性,在拍摄《拯救黄河》前从事金融工作,因为对黄河的热爱而毅然加入了电视业。尽管从未受过专业训练却突然从事电视的人并不在少数,但选择以大型政论片这样一种形式进入的,刘春是第一人。当年曾担任《话说长江》总策划的中国纪录片协会会长陈汉元第一次遇到刘春时,根本不敢相信,“这样一个小姑娘”要拍黄河!但和刘春一次又一次交谈后,他终于被刘春的毅力和精神所感动。他回忆说,当时他觉得这样一个女孩子,要做一件对中华民族有益的事,应该得到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于是他最终担任了该片的总策划,并投入了很大精力。
  1998年底,在黄河源头汇集后的摄制组开始走上回途拍摄的路。然而一个寒冷的日子,在兰州境内,载着全部资料和机器设备的汽车突然起火,人员虽无伤亡,但那用千辛万苦拍下来的资料和上百万元的设备被烧得精光,无数的辛劳和心血毁于一旦。这时候,在北京的刘春却只说了一句话:“别着急,没伤人就好!我们重新拍!”其实,那个时候,作为投资人的她比谁的心都要痛。
  《拯救黄河》的确是个巨大的工程。陈汉元在回忆拍摄过程时说:“这部片子难度太大,我做了一辈子电视,没有一部片子花了如此多的心血。”该片的拍摄动用了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力量。费孝通、钱正英、汪恕诚、柴泽民等领导都亲自参加。我国水利、环保、林业、农业、文物保护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以及一大批社会学家也全身心投入。摄制单位还将和教育部合作发行一套适合中小学生观看的教育片,以便下一代能更好地了解母亲河。(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