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耕耘一方沃土——厦门市同安区创建全国先进文化区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19
第4版(要闻)
专栏:

  耕耘一方沃土
  ——厦门市同安区创建全国先进文化区纪实
  本报记者 郅振璞
  厦门市同安区地处闽南金三角,3年前是厦门市辖县,其历史悠久、区位特殊、崇尚文化,近两年连续获得“福建省文化先进区”、文化部“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显著奖,今年2月被命名为创建全国先进文化区(县)。
  区镇村文化网络——筑就发展群众文化的基础
  木棉吐红时节。记者走进这片拥有1080平方公里、55万人口,而又浸染着闽南特色和海峡文化的土地,不禁为同安区镇村文化的气息所陶醉。
  1998年11月,区第九次党代会将“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区”作为区委的奋斗目标之一。他们先后完善了苏颂故居、陈化成故居,建成了国家二级图书馆,扩建了全省唯一的区级少儿图书馆。几年间,同安财政投入文化经费1500多万元,占区财政总支出的1.3%。全区12个镇文化站的文化园室基础设施已达1.3万平方米,专职干部由12人增加到21人。村文化室达156个,还有3个区文化馆办公站,基本形成了区镇村三级文化网络。
  区委、区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始终是文化建设的排头兵,文化局和区各馆站、剧团当好指战员和后勤兵。近5年,全区积极衔接厦门经济特区文化建设,注重发掘和组织具有浓郁民间特色的艺术形式,开展文学、摄影、演唱、舞蹈、腰鼓、戏曲、灯谜、电影、卡拉OK等50余种活动,就连几乎失传的踩高跷、扇舞、拍胸舞、套宋江、车鼓弄、荷叶说唱、答嘴鼓、大广弦、顺口溜、传统南曲等民间艺术,也纷纷从偏僻角落走进大雅之堂。
  老青少文化天地——形成教育千万农民的大课堂
  西柯镇和厦门岛隔海相望,走进镇政府,一眼可见耸立的四五层高的镇文化技术学校。新来的镇党委宣委曾丽玉兴奋地介绍:“1997年建文化技术学校,一下就投入116万元。”
  这幢大楼可容纳上千人在图书、电脑、游艺、教室里获得最新的信息和文化营养。全镇农民电话入户率达到50%、有线电视入户3400户,镇村水泥路四通八达,村均集体财政收入70万元。更重要的是,这个全区中等镇,还形成了“老青少”各具特色的文化建设天地。
  “老”是指潘涂村老人活动室,这个全市最大的村庄,每天都有上百名老人坚持到活动室做健美操、练健身功、打门球。
  “青”,即指与海堤为伴的后田村,青年们组成的龙舟队名闻遐迩,多次在国家和省内比赛夺魁。
  最引人注目的是“少”。是指国家级农村儿童文化园试点之一的丙洲村农村儿童文化园。近年来,文化园走出的儿女有的考上了北京大学,上其它大中专的院校也有二三十人,新一代小演员还到过中南海演出哩。
  文化大户——拉动文化建设的排头兵
  在耕耘同安这一方沃土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文化大户。全区长期培养的文化细胞在新时期快速裂变,终于形成了一个个文化营养体。
  新店镇吕塘村民间戏校是由一个梨园世家苦心创办起来的。40年代一个开封文艺老兵流落到吕塘,和一个闽南女成了亲,50年来,他的儿女们竟全和闽南传统芗剧、歌仔戏结了缘。长子洪金盛、次子洪水永1995年把办企业挣下的家当全部投进“同安民间戏曲学校”。如今这所戏校已有120多个学员,结业三届的小学员组建了两个高甲戏实验剧团、一个歌仔戏实验剧团,每月为厦门、泉州农民演出50多场。
  陪同采访的区文化馆严宗珍老师,30多年来几乎和全区几十个老中青农民画家滚在一起。如今,同安农民画已成文化建设的一道风景线。梧侣村42岁的柯国庆,15岁就是严老师培养的土苗子,现在柯国庆和他15岁的女儿、13岁的儿子的作品一同入选农民画作品集。
  同安文化遍城乡。记者从耕耘一方热土的同安人身上,嗅到了闽南文化的泥香,感受到了时代的足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