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风沙依旧紧相逼——京津周围看治沙(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19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保卫绿色 关注森林

  风沙依旧紧相逼
  ——京津周围看治沙(上)
  本报记者 丁伟
  1979年3月,本报刊发一篇题为《风沙紧逼北京城》的记者来信,文中写到:“在北京,大风一起,大街小巷尘土飞扬,扑面而来的风沙吹得人睁不开眼……白昼如同黄昏。”
  21年后的今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又连续发生大风扬沙或沙尘暴天气,其中北京和天津等地先后遭受12次沙尘袭击,其发生的时间之早、频率之高、强度之大、影响范围之广,为近50年来所罕见。频繁出现的沙尘暴敲响了生态警钟,再一次将人们的目光聚拢到京津周围。
  从地图上看京津周围,是一片黄绿相间的粗犷线条,坐卧华北平原,北依燕山,西望太行,自西北向东南,蒙古高原、坝缘山地、丘陵曼甸依次错落,海拔从2000多米下降到百米以下。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千百年来的战乱,这一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沙化严重。每到春秋时节,来自西伯利亚的高压气流汹涌南侵,在高山峡谷“窄管效应”的作用下,风力加大,沿途裹挟大量沙砾和尘土,横扫华北,直逼京津,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国家对改善京津周围生态环境、防治风沙危害十分重视,自80年代初以来,相继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京津周围防沙治沙工程,使北京、天津等地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风沙危害有所缓解。专家分析,如果没有这些工程,遇上今年这样特别干旱的天气,情况可能更糟。但由于投入相对不足、重点不够突出、造林质量不高等原因,绿化的速度赶不上沙化的速度。近些年来,内蒙古、河北坝上等地区过度放牧、盲目开垦、滥挖药材成风,致使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总体上看,京津周围的生态环境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趋势中,许多地区甚至出现了沙进人退的局面。
  前不久,记者随国家林业局“京津周围看治沙”记者团到京津冀三省市采访,在河北省围场、丰宁、康保、张北等县,目睹了土地沙化的严峻形势,深感防沙治沙已是刻不容缓。
  丰宁满族自治县小坝子乡槽碾沟村位于潮河谷地,20年前这里还是水草丰美、林木茂盛的平滩。80年代以来,由于超载放牧和一度出现的乱砍滥伐,这里几乎成了不毛之地。站在与后房檐差不多高的沙丘上四下望去,两边裸露的沙石分外刺目,河谷上零星的草地成为黄沙的装饰。村民告诉记者,现在全村可耕地面积只剩下不到百亩,而且产量特别低,小麦单产不超过100公斤,人均收入只有200多元。当地群众哀叹:“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春天吹出山药蛋,秋天吹到犁底头。”被逼无奈,村里10多户村民迁徙他乡,沦为“生态难民”。
  槽碾沟村的变迁是京津风沙源区土地沙化加速扩展的缩影。据遥感卫星测定,目前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五省区市的沙化土地面积已达8.1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1%,其中内蒙古乌盟后山、河北坝上地区的沙化速度年均达到4%以上,浑善达克沙地近7年来流沙面积增加了93.3%。
  土地沙化威胁当地,殃及京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从国家林业局传来消息,有关部门正加紧制定京津周围防沙治沙总体规划,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重点治理区的林草植被覆盖率由目前的20.31%提高到32.19%,沙化扩展的趋势得到遏制,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得以扭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