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保护草原,减轻沙尘暴危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19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学者论坛

  保护草原,减轻沙尘暴危害
  贾幼陵 苏大学
  今春以来京津地区连续遭受两次沙尘暴7次扬沙浮尘天气的袭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沙尘暴是在强大的风力作用下,疏松裸露地表的细小沙粒物质脱离地表卷入气流而形成的风沙尘埃流,造成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灾害性天气。大风和裸露疏松地表的沙尘源是形成沙尘暴的必要条件。
  沙尘暴的历史教训
  我国鄂尔多斯草原和科尔沁草原,年降水量300—450毫米,曾是水草丰美的著名草原,明清期间开始开垦、农耕,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肥美草原变成如今的风沙源——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
  开垦草原、破坏草地植被的后果是地表裸露、疏松,沙尘暴随之愈来愈频繁。我国特大沙尘暴60年代发生8次,70年代发生13次,80年代发生14次,90年代发生23次。袭击北京的沙尘暴大都来自内蒙古中西部和河北省坝上的干旱草原区和荒漠区。
  沙尘暴的沙尘源,按其面积大小主要来自植被覆盖率很低或地表覆盖浮沙的各种沙质草原与沙质荒漠;沙漠与沙地;裸露、疏松的旱作农耕地、无植被覆盖的撂荒地与轮闲地;干涸的沙质湖泊、河床、河滩;向外扩张的活化半固定沙丘;各种因开挖植被、工程施工新近产生的裸土地;大量浮沙土堆积的鼠荒地,等等。
  近年来,我国沙尘暴频繁发生,除了全球性气候变暖,造成大风干旱等天气因素外,主要是过去沙尘源大面积增加的结果。沙尘源面积增加,则是干旱区人口增加、对土地过度利用、掠夺式开发利用,对干旱绿色植被缺少保护的结果。
  防治沙尘暴与荒漠化的指导思想
  1.按土地利用类型综合防治沙尘暴和土地荒漠化。针对土地沙化的原因,对症下药进行综合防治。属于草地开垦、撂荒造成的沙荒地,应立即停止开垦,人工种植多年生牧草,封育恢复草地植被。属于樵采、滥挖、滥搂、挖金、开矿破坏植被引起的土地沙化,应立即停止破坏,采取植被恢复与再造措施。属于草地过牧引起的草地沙化,应进行草地建设,拓宽草地生态容量,提高草地载畜能力,实施以草定畜。
  2.宜采用“保护重于治理、以保护为主,治理促保护”的方针。我国沙漠化的面积太大,国家拿不出那么多钱全面治理。建议采取“保重于治,以保为主,以治促保”的沙漠化防治方针。保就是不破坏现在的绿色植被,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地段通过治理拓宽生态环境容量,换取面上耕地的封闭、超载部分的草地家畜转移,达到育封、恢复原有植被的目的,使面上的保护得以实现。
  3.将干旱草原与荒漠植被的保护放在首要位置。森林位于湿润区,沙化土地、荒漠化土地基本上不是毁林造成的。因此,要将主要以林治沙的方向转移到草原与荒漠植被的保护上来。
  4.宜将单纯种人工防护林转向恢复、重建干旱区、沙区当地乡土植被上来。治本的办法是恢复与再建干旱区绿色草原植被与荒漠植被。此外,人工防护林特别是阔叶树组成的防护林,其蒸腾量、耗水量是干旱区地带性草原植被的若干倍,受水分条件限制,在干旱区不可能大面积造林,切实可行的办法是重建当地旱生草原植被与荒漠植被。
  另外,还应加快立法进度,在修改的《草原法》中增加罚则,制定《草地资源保护条例》。
  压题照片为甘南高山草场。(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