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情系老区群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19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打好扶贫攻坚战

  情系老区群众
  冉茂华 魏建
  重庆市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腰界乡,是有名的革命老区。据1998年统计,南腰界乡7个村有特困村1个,建卡贫困户114户,贫困人口2445人,占总农业人口的14.6%,人畜饮水困难,是名副其实的“老、少、边、山、穷”区。
  黔江军事部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帮助革命老区南腰界乡脱贫致富的责任。
  黔江军事部官兵们在南腰界乡走家串户收集第一手资料时,看到老区人那破烂不堪的房屋和穷困潦倒的生活状况,忍不住流下了辛酸的泪水。军事部司令员李恩科和政治部主任邓仕科了解到南木村村民冉启由“两月不知肉味”,连买盐的钱都没有时,立即掏出500元送到他的手中,并坚持每月从工资里扣出一部分钱,用于资助急需用钱的特困户。从山区农村来的士兵张军,把自己微薄的津贴也捐了出来。官兵们纷纷慷慨解囊,从原本就捉襟见肘的收入中省出钱来,送到特困户家中。在整个扶贫过程中,官兵们仅私人捐款便达13000元,还有大量的棉被、衣服等物品。
  捐钱捐物的扶贫只能治标不治本,要彻底改变贫困区的面貌,还必须赋予村民致富的手段。这才是长远之计。
  黔江军事部帮扶的秀山县塘坳乡同样是一个老区。1998年初,军事部为16户特困户捐款用于发展种、养业。但是有的特困户将钱拿去还债;有的将钱拿去“改善生活”;更有甚者用钱买了一副棺材!这让官兵们认识到“治贫先治愚,扶贫要扶志”。于是,一项以提高村民素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儿的“智力扶贫工程”在南腰界乡悄然启动。
  1999年3月24日,“南腰界致富夜校”正式上课。夜校开设了电器维修、畜牧养殖、医疗卫生、汽车驾驶等技术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旨在为老区培训一批技术人员和专业养殖户,拓宽致富门路,拉动老区市场经济的发展。饶素平政委亲自任政治教员,为老区人民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和农村政策。于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致富夜校”发生:村民冉云飞,每天坚持翻三座山,步行10多里路到夜校学习养殖技术,按照科学方法办起了养鸡场,年收入5600多元,一年就脱了贫……夜校开办不到一年,就为老区培养了2000多名技术骨干和养殖专业户,使大批特困户脱掉贫困的帽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